见闻见识

鼠事三则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1 01:06:53 | 阅读: 2608

我怕老鼠

无事串闲门到另一办公室。闲聊中见一同事的电脑屏幕顶上放着一只玩具老鼠,尖嘴长须,眼凸呈血红色,通身乌黑,很像是陶瓷材质,有打火机大小,可爱得很,便忍不住伸手去捏老鼠肚子,想拿来在手中把玩一番。就在右手拇指和食指触及鼠腹夹紧两指的刹那间,一股吃惊感无故闪出,随之传至指尖,险些松手,一闪之后,还是拿了起来。也因此明白刚才发生的全部过程,是手指触及小鼠时觉察出小鼠软绵绵,富有弹性,立刻意识到小鼠不是玩具而是活的,继而闪出松手的冲动;但这个冲动并没有完全否定动手之前形成的“那是一个玩具鼠”的认识,理性仍然支配着身体活动,导致最终拿起了小鼠。也就是说,在手指触及小鼠之时,觉察出意外,即“鼠为玩具”之意外,而出现“鼠为活鼠”之未预料之意。吃惊就发生在意外感袭来之时。

这样想着不禁哑然失笑,既是自言,又是向周围一直注视着我举动的同事自嘲:“吓我一跳!”

四个同事哄然大笑。笑过之后,纷纷道来:“我当初也下了一跳,松手,失声尖叫。”其中一男同事更是夸张:“我当初也以为那是个陶瓷的小鼠,看着好玩,伸手去拿,刚抓在手里,发觉不妙,吓得我‘啊’的一声甩手扔到了地上,好半天心仍然呯呯跳个不停。”

其实那是一只用弹性塑胶制成的玩具小鼠。看来我的反应是最轻的,至少没有松手,只在手指触及小鼠的一瞬间发生过一丝迟疑。如果我自己不说,别人是觉察不到的。

笑声中,大家谈论起相似的事情。我想证明些什么,便问:“各位是不是都怕老鼠?”有人称是,有人似在考虑。我再问:“如果这只玩具鼠换成一只小猫、小狗或者小鸡,那么在你刚拿到手的那一瞬间,你会不会害怕得失声尖叫呢?”

每个人都承认不会的。有人并补充说:“因为活的小猫、小狗或小鸡,本身就是可爱的,见到活的小猫、小狗或小鸡会忍不住摸一下,所以拿玩具小猫、小狗或小鸡时即使觉察到软绵绵的也不会失手扔掉。”

我继续问:“各位敢不敢把活的老鼠拿在手里玩儿?”

几位女同事默然,那位男同事回答说:“说不准,反正我是尽量不去拿老鼠的,对于打死的老鼠,我也是设法找根棍子把它拨拉出去,迫不得已就捏着老鼠尾巴尖扔出去。”

我接口再问:“那说明你还是有些怕老鼠的。小猫、小狗给人可爱的感觉,所以能捧在手里玩儿,但老鼠的这个样子就是让人生不出拿在手把玩的冲动。那怕是外形完全一样而换一个颜色,比如小白鼠,情况可能就不同了。”

男同事承认:“是的,小白鼠让人觉得好玩儿,我就曾经捧着小白鼠玩儿过呢。”

我说出自己的总结:“看来大家都是怕老鼠的,怕的就是它的这副尊容,它的尖嘴贼眼,它的灰不溜秋的颜色。”

有人插嘴补充:“还有它哧溜哧溜满地乱跑的样子。”

“对,就是这些东西合在一起形成了老鼠这副让人害怕的样子。即使其中一个发生变化,比如,不是尖嘴,不是贼溜溜的那副圆眼,不是灰溜溜的体色,不是哧溜哧溜地满地乱跑,人们都不会害怕它。老鼠哧溜哧溜满地乱跑的样子给人一种不可预测性,不知其下一步将是什么结果,这可能就是让人感到害怕的原因。”

有人提出异议:“不是害怕,是膈应。”有人附议:“对,不是害怕老鼠,而是讨厌老鼠,看到老鼠就恶心。”

我说:“似乎如此,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可能正是它跑的那个样子让人反感、讨厌。但是,事实上还有很多东西让人恶心、让人膈应,比如苍蝇,俗话说‘碗里吃出一只苍蝇’,那是让人极其膈应的事情,恶心得让人马上呕吐起来,但是人们对苍蝇和老鼠的膈应却是两回事。苍蝇即使落在人脸上,人也不会吃惊得尖声大叫,而对于死老鼠,却总是尽量避免碰到,就是硬着头皮去摸老鼠,也是时刻准备着缩回手的。这说明人们对老鼠的膈应其实就是害怕。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怕老鼠的,我曾经把活老鼠抓在手里,也常常嘲笑看见老鼠就大呼小叫的人。但是,今天我拿玩具鼠触及鼠身时缩手的那一闪念,说明我也是害怕老鼠的。”

人为什么害怕老鼠呢?

2008年11月22日


怕鼠有理

有同事夫妻俩都怕老鼠。一日卧室里发现一只活鼠,二人争先恐后扑上床头相拥而坐,筛糠般抖着,尖叫着,斥呵着,追视着鼠迹,生怕“鼠子不识相,误上床头来”,拨动着二人头皮上直欲一飞冲天的魂魄。老鼠则被尖叫声、斥呵声搅得神颠意迷,旋风般狼突豕奔,然后气喘吁吁,冷静下来,环顾四周,很快寻得门缝逃之夭夭。一场人鼠大战最终雷去云远。

“胆小如鼠”,说明老鼠的胆子甚小,理应鼠怕人才是,然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怕老鼠?看到一只死鼠都会没命地尖叫。就是不怕鼠的人,一旦有鼠触体,也免不了毛发憟然。为什么会这样呢?

老鼠是追寻人类的动物,有人在的地方就有鼠影憧憧。老鼠都是贼,天性偷人食物、偷人饮水。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先祖们学会了用火,学会了使用石器,掌握了用兽皮贮运食物和饮水的技术,天气恶劣时可以几天不用外出寻食喝水。老鼠也追踪而来,从此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是成群生活的社会性动物。设想旧石器代时的一群人为吃喝奔波一天后,必然会带上吃剩的食物,并提上几皮囊水,找个安全隐蔽的山洞、石缝等场所过夜。人总是要睡觉休息的。毫无疑问,人们会在关键的地方燃起一堆篝火,以防猛兽偷袭,再安排好食物和水,全体成员便安然入睡。然而无所不在的老鼠们半夜行动起来,大吃大喝人们的劳动果实。试想,如果人群中的人们都在梦乡里悠哉游哉,次日醒来必然发现食物和水不翼而飞,先进技术带来的便利化作了泡影。如果再遭遇恶劣天气无法外出寻得食物和水,全体成员势必忍饥挨饿,不出几天,即使饿不死人,也必将人人饥肠漉漉,群体寻食找水的能力将受到严重打击,生存机会渺茫,长此以往,这样的群体势将消亡。如果人群中有几个怕老鼠的人,情况就大不同了。因为怕鼠的人对老鼠极其敏感,一旦触到毛绒绒的小东西,立刻认作是老鼠,随之尖叫声迸口而出,即使在熟睡中,对老鼠的吱吱声、走动声也极敏感而惊醒。这样就会唤醒全体成员,集体赶鼠驱鼠,从而确保了贮存的食物和水不至被鼠子们一扫而光,因而能够多坚持几天。须知,在那样极其严酷的生存条件下,多坚持一天就决定着一个群体的生死存亡。

今天的城市人遇到停水时,即使贮下了足够的水并且知道再次供水的时间,用水时也会尽量节制,水缸里的水每下降一截,心头便多出几分惶恐。七十年代以前,在我国农村每到青黄不接的季节,主妇们每做一顿饭,脸上的愁云便增加几层,那是米面日见其少而勾起的重重心事。现代人的这种在食物和水存在不继之虞时的惴惴不安,正是旧石器时代先祖们逐渐形成的,并固定到遗传基因里去的心理遗存。

所以说,在旧石器时代,比起那些没有怕鼠成员的人群来,拥有怕鼠成员的人群生存的机会要大一些,从而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成为我们现代人的直系祖先。以往人们对自然选择学说,总是认为选择发生在个体上,实不知,选择同样表现在社会性动物的群体上。可以称之为“群体选择学说”,这是本人的最新发现。怕鼠是一个确确实实的现象,自然有其存在的理由。怕鼠是确保我们的祖先不被“群体选择”淘汰的关键因素。

2007年5月9日定稿于兰州


老鼠催立文明

一次在省博物馆参观后,笔者问两位刚工作的女同事:“陶器的发明,对人类有什么意义?”两人不明就里,不知从哪里说起。我笑着说:“没有陶器就没有农业的发明,唯有陶器才能有效保存作物种子,否则种子全都被老鼠吃光了,还谈什么农业不农业。”

前文《怕鼠有理》已经分析过,老鼠是伴人动物,专门偷食人们储备的食物和饮水。这一点促进人类进化出对老鼠的社会性恐惧心理,成为旧石器时代先民永远的噩梦,成为先民日思月想要解决的难题。可以设想,老鼠的泛滥会导致先民无法在一处长久定居,“惹不起,只能躲得起”,只能搬迁新居以求暂时远离老鼠。机缘巧合,人们发明了陶器,尽管最初的陶器粗陋不堪,阻挡不住老鼠的牙齿,但至少让老鼠啃起来要比皮囊骨筒费些力气,而且啮啃的声音较大,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由此,先民找了对付老鼠的新办法,于是开始琢磨如何把陶器变得更硬更结实,开创了制陶技术之路,进入新石器时代,从蒙昧走向文明。许多民族独立发明陶器,说明各民族先祖都曾面临老鼠这个共同的难题。陶器为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定居建筑房屋奠定了基础,为更好地生儿育女奠定了基础,为生殖崇拜开了先河,也使先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有时间思考和创造更多新东西,包括制度、思想和技术。

在中国十二生肖中,老鼠排第一,这除了说明中国先民深刻认识到老鼠对人生死悠关的巨大意义外,其实也是先民与今人一样恐鼠心理的体现。在十二生肖中,牛、马、羊、鸡、狗、猪属于家畜,鼠、虎、兔、龙、蛇、猴,与家畜各为六个,平分秋色。在生肖前六位中,家畜中只有牛占一席,鼠、虎、龙、蛇令人恐怖之物占四席,兔子占一席。兔子繁殖能力强,糟蹋起庄稼来着实令人头疼。由此可见,中国先民的忧患意识之强烈,也从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人把小小的老鼠排列第一的深层原因。自从图腾学说引入中国之后,许多学者总爱把古人对某种动植物的强调说成图腾,其实是不动脑筋、数典忘祖、自以为是的胡扯淡。

孟夫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老鼠正是这样追逐着人类让人类快步如飞的。

据文字学家研究,“老”和“考”两个原本是一个字,其字形表示被人搀扶的老者形象,其读音则来源于敲击陶器检验其烧制质量的声音。只有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听声辨质,其结论才令人信服,因此“老”字才有了威望、权威等意思,例如三老、长老等词。后来,“考”字也因此与“老”分化,专门表示检验之义。陶器如果酥脆粗劣,敲起来声音就沉闷,其缺点之一是挡不住老鼠的啮啃;如果坚实耐用,敲起来声音就清脆。泥质细腻、制胎精细、焙烧温度高、烧制时间恰当,陶器才能坚实耐用,否则酥脆粗劣。稍微体会一下,每个人都会明白,先民要总结出这样一整套陶器烧制经验,必然经历了漫长的探索。

女娲是神话人物,神话往往是神化了的远古记忆。从字形来看,“娲”字是一个烧制陶器的女人形象,其读音则来自用陶器进食时刮擦器壁器底的声音。据当地老人介绍,在秦安大地湾,几十年前,烧制陶器的人主要是妇女。另据一些民俗资料介绍,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妇女烧制陶器的习惯。从这些现象可以合理推测,在陶器发展初期,主要是妇女来烧制陶器的,正是她们的不懈努力将陶器技术推向成熟。笔者据此认为,女娲不是神话,而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即陶器发展进步时代的象征,即传说中女娲氏统治的时代。

男女分工很早,男性狩猎兼保卫族群,女性采集储藏兼养育子女,其实就是“男主外,女主内”。至今男性方向感强、做事目标明确,女性不善认路、喜欢逛街购物,都是狩猎采集时代遗留下来的男女分工特征的体现。女性储藏兼养育子女,对老鼠难题体会最深,如果一边是被老鼠偷光的储藏物,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幼儿幼女,其焦心远甚于男性。所以,一旦陶器被发明出来,最高兴的自然是主妇们,即使男人不帮忙,她们也会自己动手改良陶器,务求坚实,务求老鼠啃不动。其实,当时的男人们要狩猎、要巡察营地周边以防潜在危险,没有空闲制作陶器。女人们除采集外,平时主要与子女一起驻留营地,有时间制作陶器,在制作过中琢磨改良陶器。这样,最终就会将陶器技术推向成熟。陶器成熟,农业开端,文明进入神农氏时代。许多学者号称女娲氏时代就是母系社会,其实并没有体会到女娲的时代特征。

2015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