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刺的山头主义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1 12:38:54 | 阅读: 2823
白刺是一种沙生小灌木,长不高,几乎贴地匍生。自然情况下,白刺都密集丛生在白刺包上,只有背风面很小的一部分不生白刺,一到丘包底部便消失了。
白刺包是白刺借助风的力量积沙而成。风吹起沙,白刺枝叶便滤拦阻留下一些沙粒覆积在树下。风大沙浓时,白刺滤留的沙量大,甚至会把自身埋起来。白刺不怕沙埋,被埋枝条会萌枝生根,很快钻出沙面。白刺枝叶降低风速,风中的沙粒重量超过风的吹浮力而沉降下来,但不易再被风吹起。白刺包因此越长越大,大者高过三米,方圆超过五米。
白刺这样的山头主义自有道理。沙粒颗粒大,积沙中缝隙也较大,超过毛细孔直径,因而没有毛细孔提升悬持水的效能,降雨很快渗入到积沙深处,到达细粒较多毛细孔多的地方贮存起来,供白刺根系吸收利用。上层覆沙缺乏毛细孔,不能提升深层水分到地表无效蒸发,从而保持土壤墒情。白刺枝叶在风小时也会滤留一些尘土,这些尘土颗粒小,填充沙粒缝隙就会形成毛细孔,降低其保墒能力。因此,白刺在大风中滤留沙粒,实质就覆一层保墒性能良好的新沙。巧妙的是,在风沙中,沙粒主要被风吹动在距地表三十厘米的地方跳跃前行,而白刺丛高恰恰三十厘米,无疑就是用来滤留沙粒的设计。
甘肃干旱地区有砂田,耕地表覆盖二十厘米厚的卵石,用以保墒,充分利用不多的雨水。还有一种做法,用清洗的红河沙覆盖地表种植洋芋,号称红沙洋芋,品质上乘。
不知是人学白刺,还是独创砂田,但至少白刺没有偷学人类,是自己在千万年与风沙的互动中学会了自建家园的伟大设计。
201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