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奇异的褐鳞苔草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2 10:29:11 | 阅读: 2371

上午,同事会议上介绍到褐鳞苔草的奇异之处,一是以地下根状茎繁殖为主,却未见过实生苗。二是地下根状茎分水平茎和垂直茎两种,水平茎分生水平侧茎和垂直茎,垂直茎出土,地表仅见叶丛和花葶;垂直茎被沙埋后还会分生水平茎,如此反复,可达四层水平茎。三是地表叶丛密度以164丛/平方米为临界点,低该值,其生长所在的沙地发生风沙蚀现象,高于该值则变为积沙,其地因此形成固定沙包。据称,在一般干旱风沙区至今仅报道过白刺、红柳等灌木可以形成沙包,草本植物形成沙包的现象未见报道。

据介绍,褐鳞苔草为玛曲沙地先锋植物,畜牧适口性差,牛羊较少取食,不为牧民喜欢,用以固定玛曲黄河沿岸的流沙存在不被当地牧民接受的社会性问题。

在去年有关该项研究的讨论中,本人曾质疑,固沙以地上部茎叶削弱风速为关键,该项目却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地下根状茎分生规律,有南辕北辙之嫌。当时没能深入讨论。今天方得释疑。原来,固沙固然以地上茎叶为关键,但独木不成林,必须以种群方式集体削弱风速,必须达到一定茎叶密度方可,能否达到一定种群密度则决定于地下根状茎的分生能力,即其无性繁殖能力。因此,褐鳞苔草积沙成包的机制在地下不在地上。

就本人对白刺包、红柳包的理解而言,新积沙粗颗比例大,保墒能力强。随着时间推移,新积沙中细颗粒被淋洗阻塞沙层孔隙,保墒力降低,固而两种灌木以其稠密枝叶形态从风沙中不断滤留新沙覆盖地表,从而积沙成包。红柳更因其凋落物和泌盐作用形成地表结皮,大大削弱了降雨利用效率,更需滤沙形成新沙层增渗保墒。以此推测,褐鳞苔草沙包亦同此理。

2016-1-13初稿,2018-6-2修改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