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森林经营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2 12:47:13 | 阅读: 3278
昨天上午,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林科所张宋智所长、马建伟书记一行八人来院座谈。张介绍其所三个研究方向即森林经营、森林生态和林木遗传育种,四个研究室即经营、生态、针叶树育种、阔叶树育种;收集云杉属三十四个树种的种质三千余份;建有一处实验基地,即沙坝基地,三千二百余亩,持有林权证;现在实验十种森林经营模式和二种经营技术,分别为德国近自然林经营技术和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询问两种经营技术有什么区别,因为误听结构化经营也来源于德国,疑其为近自然林经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张所二同仁介绍,结构化经营技术为我国新创,已被德国人写入教科书,国内已编制成标准。其法以四个指标调整林分结构,一为角尺度,指中心树与四株相邻树的夹角;混交度,指中心树与相邻四树是否同种;大小比数,指四邻树与中心树胸径、高或冠幅的大小关系;拥挤度,指中心树和四邻树冠幅与其距离的比值。各数据均以等级法表示,以简化操作和分析。听过介绍,当时认为,近自然林经营技术以目标树个体为经营对象,结构化经营技术则以林分群体为经营对象。
午间共餐,恰与张所主攻结构化经营技术的同仁邻座,其人刘姓。细谈得知,该技术由中国林科院研发,姓名则因口语而不清,技术内容则与上午会中所知无大别,细知角尺度最佳值为72度;混交度中同种记为0,异种记为1;大小比数邻树大于中心树记为1,否则记为0;中心树和四邻树均以胸径不低于5cm为度。
今天网查确定结构化经营技术的主要研发人为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首席专家惠刚盈,另有胡艳波、赵中华、刘文桢诸人,刘应即饭中邻座者。知网搜索得知,惠最早于2006年与胡艳波合作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有关结构化经营技术的论文,另网查到《“基于空间结构优化的森林经营技术”通过成果鉴定 达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报道称,“基于空间结构优化的森林经营技术”(简称“结构化森林经营”)成果利用林分自然度划分森林经营类型,用林分经营迫切性指数确定森林经营方向,以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调整林木空间分布格局,以混交度调整树种空间隔离程度,以大小比数调整树种竞争关系,总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成果由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北华大学林学院以及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等单位共同完成,项目研究过程中共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6篇,其中,国外8篇,国内18篇,SCI论文6篇, 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签定会召开于2010年4月9日。另据中国林业网2015年08月13日《结构化森林经营:培育健康稳定的森林不难》新闻报道称,惠刚盈率领的研究团队经过10多年的研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结构化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中国科技网2015年08月12日《结构化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创新——结出中国果》则报道称,结构化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从1999年开始萌芽、小面积实践,到2007年正式提出,2011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历时15载。据此猜测,惠刚盈1999年萌生有关结构化经营的概念,2006前其以第一作者身份首发论文发表在国外,其余研发人则在其概念先导下完成有关研究工作。
饭中,刘自称,最初在林场工作,平日注意观察,后调入张所十余年从事结构化经营技术研究,积累了大量观察资料和数据,现已自选寻得一名年轻助手拟将经验和思想传授之,以续其业。闲谈中,张所长推荐在生态修复中使用枸树和葛藤两个树种,两者均为小陇山土著树,自然入侵能力强,应为良好先锋树种。其一同事亦持同样观点。
今天网查意识到,近自然林经营的前段应为法正林理论。所谓法正林(Normal forest)就是理想的森林,或标准的森林。法正林亦译“标准林”、“模式林”、“正规林”,指实现永续利用的一种古典森林经营思想。1841年,海耶尔(Hayer)对这个学说作了进一步的补充。19世纪末20世纪初,瓦格涅尔再次作补充,提出了法正林的条件和实现永续生产的模式标准。法正林学说的基本要求:在一个作业级内的森林,必须具备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三种,并且三种林的面积应该相等,地域配置要合理,符合林学技术要求,具备最高的生长量,使作业级内保持一定的蓄积量,实现森林的永续经营利用。法正林概念由德国林学家提出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在德国森林经营学科技和生产领域中主导了100 多年。法正林是森林实现永续利用的一种理想状态,但现实林往往是各式各样的,很少象法正林模式那样分布,它在导向法正状态的过程中要等待几十年,特别是树种、龄级比较复杂的天然林,在导向法正状态时为了形成龄级阶梯状态,采伐的不是旺盛的中龄林就是近熟林,导致生长缓慢的成、过熟林不得不留下来的不正常情况。尽管如此,法正林学说对森林永续利用是有价值的,年采伐量等于年生长量就能实现永续利用这个原理,对世界各国都有现实意义。法正林学说经过补充和发展,成为森林永续和均衡利用的经典理论。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成为欧美国家100多年来经营同龄林和追求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理想森林结构模式,对各国林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见,这一时期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满足工业日益增长的木材需要,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森林资源经营。保持森林永不灭绝,是人类的希望,可以满足人类经济与生存两方面的需求,“法正林”的贡献正在如此。1954年美国K.P.Davis提出“完全调整林”经营思想,扩展森林经营思想:在保持林龄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定期收获质量、数量大体一致的木材,以便在现实林中近似地进行法正林方法的经营。1961年日本铃木太七论证并提出“广义法正法”理论:针对一大片森林按减反率进行采伐。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的木材永续利用思想,法正林理论则是森林永续利用理论的核心,导致大批同龄针叶纯林的出现,造成地力严重衰退,破坏了森林的生态结构,这是目前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100多年来,虽然人们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造,但法正林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没有变化,即:一是森林的孤立性与封闭性,二是林木生长的确定性,三是人的完全理性化。
看来,法正林经营理论指在一个森林经营区域内,以不同斑块的林分龄级保持区域总体蓄积生长量和采伐量相等。近自然林经营理论则是在不同的林分斑块内培育目标树个体。由此看来,近自然林确实是法正林的发展,美国人K.P.Davis的“完全调整林”大致与近自然林思想相近。纵观我国森林经营历史,虽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引进了法正林思想,但实际上对森林仅执行全面采伐再造林的做法,类同于农田经营,尤其在经营技术中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甚至也未能精确引进现代森林经营理论的思想基础,是实用主义(以模仿自然现象或过程为知识追求)的技术驱动式研究路线,欧美则是科学主义(以探求自然现象背后的真理为目标)的思想或概念驱动式研究路线。这些认识其实受启发于昨晚网读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data/79153.html)一文。
从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所关注的几个重要参数来看,其观念大致主要来源于测树学中多种测定手段,是在分析各种测定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森林经营技术思路,与思想驱动的研究路线还是不同的。其内在思想是人可以优化森林结构获取收益最大化,而近自然林技术则是充分利用自然力,确定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慎重施加人为措施获取可以获取(以对生态系统不造成明显干扰为度)的那一部分,即印地安人所言,你能从土地上拿走的只是你该得的那一部分。
2016-1-22初稿,2018-6-2修改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