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传统中的科学要深刻领会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2 20:22:54 | 阅读: 3577

昨晚央视四频道《中华医药》栏目《探秘大瑶山》报道一则瑶医治病故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覃迅云教授介绍,其幼时半夜被一阵急促的拍门声惊醒,躲在门缝后看到,一位年轻父亲抱着十余岁的女儿向身为瑶医的爷爷求治。

原来小女孩因为平时很少吃到肉,当天家里杀鸡吃肉,小女孩吃得急,不慎吞下一块带骨肉,卡在喉咙里,在反复吞咽中引发喉咙水肿,演变为封喉恶症,呼吸困难,危在旦夕。覃教授注意到爷爷安顿好小女孩后,并没有马上施救,而是搞来两条小鱼,放在盘子,旁边还放上一只汤勺。又抓来一只猫,倒提猫的两条后腿,悬在小鱼上方。只见猫前爪乱抓,就是吃不鱼。不久,猫嘴角就流出口水。爷爷调整提猫的位置,将口水积攒在汤勺里。不久,汤勺里就攒下多半勺口水。爷爷放掉猫,取汤勺将口水小心地慢慢喂进小女孩嘴中。然后,又用菜叶包米饭成小团,仔细抟好,喂给小女孩,并要她整团吞咽,要用劲。最后,小女孩咽下饭团,卡在喉咙里的鸡骨头也咽进肚中,成功获救。

看到这里,笔者马上联想到“狼吞虎咽”一词,与虎相似,猫吃东西也是很少咀嚼的,成块下咽。说明其口水中一定有某种帮助下咽的物质。记录片里,覃教授也这样解释,并称一直不清楚猫的口水为什么能够帮助下咽。这一问题困扰了覃教授十多年。直到有一天恍然大悟,原来猫虎等肉中食动物口水中有氯化氢酸,其浓度是人口水中的二十多倍。氯化氢酸能够消化软化骨头。覃教授的话令笔者想起吃醋软化鱼刺的方法,与氯化氢酸同理。对了,氯化氢酸就是盐酸,是胃酸的主要成份,由食盐转化而来。

如果单听说用猫的口水治疗骨头卡喉的做法,许多人,特别是现代的城里人,第一反应就是膈应,然后就是不相信。就是看到其最终治好病的结果,一些人也会感到神奇,还有一些人会嗤之以鼻,认为不卫生不科学,称中医为伪科学的那些“专家”们就之样。直到覃教授揭示了猫口水中的盐酸成分,“科学”二字才被羞答答地贴到这一传统方法上。由此,令人不由得又想起屠呦呦先生发现青蒿素的故事。中医,包括瑶医,不是不科学,而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其中的科学道理,或者说没有想通其中的科学道理,就像覃教授讲的这个故事一样。

不知道覃教授通过什么途径领悟到猫口水中的盐酸成分。但覃教授的话一出口,相信很多人都有恍然大悟之感,马上就会联想到《狼图腾》中的说法:狼有一副好胃口,什么腐肉乱骨都能消化,原因就在于其胃酸非常强。常看央视《动物世界》的人还会想到,秃鹫等食腐动物胃酸也非常强。当然,在听到覃教授解释之前,您如果联想到这些,必定得到与覃教授一样的结论,前提是您必须承认猫口水能治病。

在一次会上,笔者介绍自己的经验,其中第一条是“向古人学习,向农民学习”。有人质疑:科研的目的就是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怎么反而向农民学习呢? 向古人学习,向农民学习,其实就是学习传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科学营养。我国传统文化功用性非常强,技术发达,许多传统做法,包括民间技术,非常实用。或许,古人或农民对技术原理的解释不符合现代科学知识,但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传统,连其实用性也否定掉了,重打锣鼓另开张,是自寻烦恼。

想起另一件事情。民间有种说法,也是做法,烧糊的饭可以助消化。国人半信半疑,但仅限于口舌之辩,从无人较真地去研究一番。日本人对此较起真来,研究确定,糊饭助消化的原理在于,食物中烧糊的部分实质是被炭化变成无定形活性炭,具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可以吸附油腻等。日本人因此将活性炭掺入面粉制成黑面包,大赚了一把中国人的钱。

20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