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与生命交通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4 09:18:28 | 阅读: 3738

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

二日乘一一五路公共汽车,在其一幅宣传画上看到该联。初不以为意,认为其意思无非是说“鱼儿跃出水面,鸟儿在绿树间吟唱”,诗情画意给人愉悦而已。细品之下,却越发觉得该联意味绵长。于是手机记录下来。

从字面上看,“鱼跃”与“清池满”相对,更显得清池满沛;“莺吟”与“绿树低”相对,更显得绿树低垂。清池未必满沛如此,绿树未必如此肥垂。清池之满,不是水满,是鱼儿跃水落水,泛起涟漪荡漾池岸,直欲破岸而出,让人感觉是池水在满溢。绿树之低不是树低,是莺儿的鸣唱清脆嘹亮,使人觉得莺儿所在鸣唱的枝叶近在耳旁,远不是眼中所见的高过头顶。水中清凉,鱼儿原本应该悠哉游哉,可是鱼儿体内生机勃勃,不跳跃水面不足以消遣其生命力的旺盛;绿阴如洗,鸟儿原本宜小憇绿阴,可是鸟儿们体内生机勃勃,不尽展歌喉不足以自抚其生命力的旺盛。

鱼跃池面,涟漪推岸,使人感觉到池水近在脚边;莺吟清亮,绿枝下垂,使人感觉到枝叶近在耳旁。两者都表现的是一个“近”字。水近树近,不是水树走近人,而是鱼跃莺吟将水树向人拉近。鱼为什么跃?莺为什么吟?或许有其自身的缘故,但是诗人是这样想的,是这样认为的,从而感觉到水的近和树的近,进而感受到生命的勃勃生机。

鱼跃莺吟,常人都见过,但都熟视无睹,都没有觉察到水的近和树的近。只有诗人动了心思,以亲近自然感悟生命的态度体会鱼跃莺吟,推己及彼,认为鱼跃莺吟是在彰显着其勃勃生机。只有是动了心,动了情,才能写出有如此诗篇。动心动情就是亲近。

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从该联就可以看出两者的相通之处。科学要做的就是对自然现象给出解释,并设计试验验证解释的合理性,其最要紧的就是亲近自然,观察自然,体会自然。这正是与诗词艺术的相通之处。如果一个人对自然现象熟视无睹,或者仅仅限于给出一个大原则性的解释,说什么那个现象就是那么一回事儿,万物自有其理,等等,那么他就做不成科学家。科学家至少应该是一位艺术家,有着艺术家的心和情,才能揭示尚不为人知的真理。

上文的理解其实有偏差,偏差之处在于对“吟”字的理解。吟指有节奏的诵读,一般不是高声诵读,而是低声诵读。所以在联中莺的吟才会与绿树的低相对,从而带给人这样的印象,莺吟的低声更加加重了绿树的低垂,绿树的低垂更显出莺吟的低声中难以言表的心情。莺吟即人吟诵,人吟诵必发自心弦。绿树枝头低垂,人也会低首,人低首说明心中有一种思怀。与此相对,鱼跃如人翘首,人翘首必发自一种企盼企望。鱼跃鱼落,会引起层层涟漪,如人徘徊,人徘徊说明心中有一种思念。诗人写鱼因望而跃,写莺因怀而吟,其实是刻画着自己的思念,刻画着自己对亲友对理想的思念。是诗人先生思念之情在前,触物动情在后,情发而染情于物,物有情而活,刻画入联,使得一联短短十个字,有鱼动,有水纹,有鸟声,有树色,虽然没有明写一个“情”字,却让读者觉得,那个情字无处不在。

科学家同样需要一个“情”字,需要一个一心要揭示真理的情趣。因为,有了这个情趣,他才会像该联作者那样触物动情,情动而心动,心动而预做假设,再设计试验验证之。真性情中人才做得科学家。

当时看到该联,以为是现代人所作,认为其作者大有唐人之风,其下联正如李白“秦桑低绿枝”之名句。上网查知该联其实出自李白诗作《晓晴(又名晚晴)》,全诗:“野凉疏雨歇,春色遍萋萋。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野花妆面湿,山草纽斜齐。零落残云片,风吹挂竹谿。”不愧诗仙,常人难有如此笔力。细品全诗,可见诗仙此作恰恰摹写的是自身飘零之状。飘零者正自思念者也。

六日单位组织植树活动。前往劳动工地的路上,想起记在手机中的一幅对联“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以及由其引发的所思所想,得意之中,出示给坐在身旁的同事,并大概道出了自己对该联的赏析和所悟,见前文。

劳动开始,参与起挖杉苗活动。土壤紧实,踏锨入土非常吃力,看到杉苗枝短叶黄,勉强活命而己,估计移植难活,便不认真。在苗周对着苗株方向挖几锨,最后一锨撬起苗木即罢。如此挖出的苗木所带土球没有一个完整者,往往勉强带些土块,运苗时一提动,破碎的土块就松脱许多,甚至变成裸根苗。周围同事也大多采用该法。有二人年轻力壮,不惧土硬,在四周背对苗木掘土,最后面对苗木插锨入土,轻撬起出苗木,所得土球多完整不破。因此改变方式,试着在四周背对苗木掘土,逐渐认识到其法不致土球破碎的原因,锨前面的土块因为撬动被破裂,锨背后的土体则不受撬锨的影响而保持原状。并总结出经验:平地中第一锨踏插时最费劲,可以先试着掘出浅层土壤,再原地插锨,反复两三次就可直立插入锨头,达到起挖土球所需的三十厘米深处;如此以锨背对苗木开挖掘出三面切面,保留一面,正对苗木插锨,踏时不前后摇锨而左右摇动,锨头全部入土后,轻撬即可。

得法后,对几株长势较好、冠姿尚佳的苗木仔细掘挖,半自言半向人,又像是对小苗说:“我给女儿好好陪嫁,女儿到家后要好好地活,要和睦四邻。”并嘱咐运苗同事仔细取放。此后见到较好的杉苗多如此自言嫁女。
在我自言时,心中想到另一个生命之谜,植物会受人对其态度的影响,对其友善亲切,植物会长得更好一些,对其粗暴冷漠,植物生长不良,易枯死。曾见到几则这方面的试验报告,也见到有些更关心庄稼的农民其庄稼长势旺盛。因此形成认识,植物虽不能动,没有动物那样的神经系统,但也属生命形式。活的生命之间或许存在着尚不为人所知的交通方式,有着一种神秘的情感交流途径,植物因此以其生长表现响应人的情感和关怀。我称移植杉苗为在嫁女儿,其实意在表明对苗木的爱护和亲切,以亲近之情待之。

现在想来,当时的这些举动,或许是稍早路上与同事交谈“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的结果,是那次交谈在潜意识中发作的表现。植物不是无情物,生物交通自幽径。

2012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