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化蝶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10 13:32:57 | 阅读: 2425

psb.jpg


2017-4-7摄于甘肃裕河保护区
当日考察过几个点后,被安排住宿在某个保护点。安顿停当,见有石级直通房后小山梁,梁顶有亭,便拾级而上,休闲而已。山梁高仅二十余米,石级也缓,草木多处发芽期,可观性仅优于冬态的光秃,无感无觉中来到梁顶。梁顶随意行,随意览。注意到扶栏外一枝梢有绿叶大异刚吐新叶,感到奇怪。钻栏扶枝细观,其物泡状而非片状,绝非树叶,摸捏其壳如皮革,既韧且弹。折枝返栏内细究,撕扯中不小心将泡状物从枝条上拉离开来,泡底有丝沿枝向下粘附,近泡底处则硬化成短柄状,使泡斜立如叶。泡底扁平有缝达于两侧。毫无疑问,这是某种虫子的蛹茧。沿缝撕开泡壳,果然见到深褐色蛹壳,其虫当已经羽化翩翩去了。
这个蛹茧刻意模仿叶片式样,功用在于迷惑鸟雀,以免果人之腹。这个泡状茧有叶柄,有叶脉,有叶尖,以任何角度远观都像叶片,可以说比叶片还像叶片,混于千万绿叶中几乎隐形。
这个蛹茧保护功能强大。其所附枝条纤细,只有雀类小型鸟才能落脚。茧壳韧弹,与枝杆粘附牢固,雀啄茧壳必然引致茧晃枝摇,雀脚下不稳便难以再啄。茧留缝在底,紧靠而平行于枝干,雀置喙不便,也难由此突破。即使有雀顽强,坚持不懈,一定从如此茧中掘食虫蛹,那么其为此食所消耗的营养势必超过所得,得不偿失,只有傻雀才会做。观雀啄食,总是东一嘴西一嘴,动作轻灵而快,说明其心比较轻浮,适于啄食明显可见的且易于啄取的食物,而不适于啄食比较费力的东西。本来嘛,雀儿体型小,动作又快,时时飞行觅食,营养消耗大,如果再费气力进食,怕是要饿得头昏眼花了。这种虫子大概正是看重了这一点,才选择只有雀儿能停留的纤细枝梢做茧,再加上韧弹茧壳和紧贴枝干,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被雀儿啄食的命运。
庄周梦见自己化成了蝴蝶,醒来顿迷:是自己做梦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醒来化成了庒周?这是个哲学命题,不容易说清。不过庄周老先生的这个梦很奇怪,一般人做不来。那么老先生为什么会梦蝶呢?这个问题大概是可以解释的。庄老先生所处时代,人们总爱思考生和死的问题,认为生命有一个灵魂,人体只是灵魂借以寄生的肉身,而灵魂是不死的,从一世肉身托生到下一世肉身,像月亮的盈亏一样,灵魂离开肉身死,灵魂寄托肉身生。离开肉身的灵魂会自由地飘荡在天地之间,不快不慢,似飞不飞,似逐不逐,有点像蝴蝶。因为肉身死亡后变得僵硬,就像蝶蛹一样。而蝶蛹则最终化蝶而出,翩翩舞飞,正如灵魂的自由自在。当时的人们可以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才把尸身装殓齐整,放进棺木,埋入土中,可能就是想做得像蝶蛹一样,期望尸体像蛹一样羽化成仙。马王堆汉墓
辛追的尸身刚出土时,尸身被包裹在丝绸被子内,外缠多道绦索,真的有点儿像蝶蛹。而且古人装殓尸身通用蚕丝织物,敬神时穿着也以丝绸为主,据某位考古学家(实在想不起了,对老先生失敬了!)分析,其目的就是模仿蚕由虫(象征人的活体)而蛹(象征尸身)而蛾的过程,从而实现羽化升仙的目的。也就是说,丝绸首先是一种敬神的祭祀用品,不是日常用品。其实这种使用丝织品的丧葬方式至今仍在流行。庄老先生经常思考生死大事,自然对当时人们的这种羽化认识烂熟于心。大概某一夜庄老先生入眠时,躺在床上忽然意识到自己当时的样子正像一只蛹,因而联想到如果像蝶蛾一样蜕去蛹壳羽化,该是何等的自由自在。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于是,庄周梦蝶就水到渠成了。
虫子成蛹后,失去活动能力,难免被鸟兽果腹,所以要做一个安全隐蔽的茧来自我保护。人入睡同样失去活动能力,所以人们发明了房子。不过俗话说,做茧自缚,房子虽然安全,但不能时时宅在房子里,要经常出门走进大自然,那怕一无所见,
无思无欲,也不枉自由一番,与绿野精灵无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017-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