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2017年的这场早雪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6 23:07:13 | 阅读: 3086

10月8日,双节长假最后一天,夜半时分,兰州电闪雷鸣,秋雨淅沥。兰州气候干旱,雨季里也少有电闪雷鸣,晚秋雷鸣可谓异常。次日,假后上班,早晨路边草地上竟覆盖了一层积雪,远望兰州南山,更是因雪白头。行人纷纷换上了冬装,草木无情,绿衣夏衫之中被雪打了个正着。

微信群里,朋友分享兰州雪景,其中一幅展示,一株大树粗大侧枝劈裂断折撑地,惨相惊目。笔者意识到,那是枝头积雪重压所致,并跟话指出雪压劈裂致断的三大原因:湿雪、晚秋树木脆弱、树种木材性质有别。其一,现在的雪由于气温较高,下降过程中雪片部分甚至全片融化,导致混合而成的雪层其液态水含量大,属于湿雪,积雪重量大。冬季气温低,雪片降落过程中几乎无融化现象,混合而成的积雪几乎不含液态水,属于干雪,积雪重量轻。因此湿雪易造成树木压折现象。其二,现在属于秋末,正是树木年轮中的秋材生长期,此时的秋材较生长季结束后的秋材为薄,机械抗拉力较弱,同样易造成雪压折裂现象。木质纤维、导管等均沿轴向胶合,导致木材径向抗拉力微弱。分枝处纤维和导管之类同样沿轴向胶合,抗水平拉力更弱,因此易被雪压枝头造成的水平分力牵拉劈裂。其三,裸子植物类树木属于软材,其木材机械性能弱于号称硬材的被子植物类树木,加之针叶树其枝叶稠密,有利于枝条积雪,因此针叶树比阔叶树(银杏除外)更易雪压劈裂。

其实,上述分析早在去年就已形成。

去年在京参加林业信息有关培训班,同住舍友来自甘肃某自然保护局。舍友介绍,其地海拔较高,常生异常气象。当年四五月间,已是草长莺飞、鸟语花香时节,却突然大雪纷飞,层林尽白。舍友的话使笔者联想起2014年兰州兴隆山秋雪压倾油松的事件,于是接话问舍友,雪后有无树木倾覆现象。舍友回答,倾覆现象很少,但枝干劈裂、主梢折断现象更多,更加触目惊心,可谓狼籍满目。随之,与舍友讨论,为什么冬雪多而且量大,却罕致树木劈断,而春雪却大量致灾呢?讨论中形成三个结论,随后鼓动舍友补充调查数据,与讨论内容一起写成论文发表(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夏大雪林木灾情调查分析》,甘肃林业科技,2016年2期)。

图片

图片
兴隆山雪倒致灾事件,得知其事也十分偶然。当年10月22日,笔者因事考察兴隆山麻家寺保护站,注意到路边多见新倒油松。原来当月中旬当地大雪,倾覆油松无疑为雪压所致。因为不久前笔者完成论文有关林木他感作用的论文(《他感作用及其林学意义与思考》,甘肃林业科技,2014年3期),意识到林缘树木因他感作用而严重偏冠,林外一侧枝冠大,林内一侧枝冠小。他感作用指植物释放化学物质影响邻近植株以及其他生物生长发育的现象,树木的他感作用会抑制邻近树木侧枝发芽和枝条生长,林缘树木其林内受他感影响而枝冠小,林外一侧不受他感影响而枝冠大。笔者由此推测,偏冠积雪导致林缘油松倒向道路一侧。询问同行的保护站站长,果然如笔者推测;并进一步得知,雪倒仅见于油松人工林内道路两侧,其余地方、其余树种仅见侧枝劈裂折断或主梢折断现象。后来,笔者将此事分享在QQ空间里(《奇怪的雪压油松》http://user.qzone.qq.com/544540562/blog/1414022875),还曾建议同事,只需去兴隆山调查走访,用时不过一两天,分析揭示其雪倒机制,就能写成一篇好论文,甚至可以揭示2008年我国南方冻雨事件中大面积林木被毁的深层机制。后来,笔者与同事讨论,并微信联系那位站长朋友增补调查数据,写成论文发表(《秋季油松雪倒原因分析及其推论》,甘肃林业科技,2014年4期)。

图片

当时在QQ群里,旅居加拿大的朋友还曾分析介绍:“可能是不合适的季节,松枝的柔韧度还没准备好冬天的洗礼。我所在城市上月初也遇到了罕见的提早大雪,大量树枝还带着翠绿的叶子被压断,市政府不得不关闭所有公园两周,全市清理出近2000吨折断树枝。断的也大都是阔叶树,针叶树就没断的,除了油松。油松树枝大量呈横生状态,树冠成伞状,重心高,温度没降之前,长针叶斜上伸展,能托住大量的雪所以容易倒伏。落叶松等,松针短小,枝杈斜向上生长,树冠呈尖塔状,托不了大量的雪,且重心低,不易倒伏。”当时,由于专注于雪倒现象,便没有深入思考雪劈现象。直到2016年的那次与舍友夜谈,才意识到湿雪是关键。

兰州的这次降雪很大,昨晚又有降雪。同事介绍,今早上班路上见环卫工人清理柳树大枝,无疑是雪压所致。微信与洮河的朋友交流得知,洮河此次雪倒雪劈现象比较重。由此推测,这场早早降临的秋雪,对于林木无疑是场灾难。

雪后,山峦峰岭,银装素裏,白纱漫妙,固然赏心悦目。然而,时机不当,草木则罹其难。愿绿色无忧!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