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小识二则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9-10-08 16:40:32 | 阅读: 5854
今天植树节,带队到五泉山公园前门广场参加林业科普宣传活动。因为周一,游人稀少,只有一些老人捧场。偷闲四处游逛,注意到柳芽膨大返绿,想起前些天写过的《五九六九,为什么沿河看柳?》一贴,其中分析了柳树展叶前开花结果随之飞絮的习性,便取一枝观察其是否见花。柳芽尚幼,如同紧实麦穗,大小与煮熟膨胀的大米粒一般,只见芥籽大小花苞紧紧排列,再无可观察。无聊中取柳芽丢进嘴里品尝,微微带点苦涩,看来可食。
与同事们闲聊,说到树木知识。笔者坏笑:“虽然我们专业搞林业研究,但也会被一些小事难住。不信我现在就能给各位挖个大坑。为什么柳枝纤如柔丝纷纷下垂?也就是说,这样的枝条形态对柳树自己有什么好处?”
《诗经》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枝下垂恰似目送亲友背影的人依依惜别之态。初唐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再如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忆江南》:“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柔弱下垂的柳枝春风中轻扬,真像人挥手扬袖送客。这些名诗名句都从柳枝的纤弱下垂起兴,因此作为树木研究者难免被人问到柳枝为什么“万条垂下绿丝绦”,回答不上就如跌落坑中。
同事果然被笔者坑住。不是同事学业不精,更不是孤陋寡闻。就笔者视野,介绍树木知识的书籍汗牛充栋,却从未见涉及过这类问题,也就是说没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更不用说实验研究。笔者刚刚研究过,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柳树发芽早,芽体膨大堪食可食。此时正值鸟雀食物青黄不接之际,柳芽堪可被鸟雀用来充饥,大小可口,芽苞开裂容易消化。鸟雀无牙,靠砂囊(鸡胗)中混砂研磨破碎食物,树木冬芽包有光滑坚硬的芽鳞,鸟雀砂囊奈之无何。柳枝纤柔,鸟雀便无从立足啄食柳芽,柳们得以保全花芽从而顺利结果飞絮。笔者此前还曾思考认为,柳枝纤柔另有一利:从风轻扬以便抖落散播飞絮,飞絮是柳树种子,寿命仅有数日,还曾见报道称柳树种子寿命仅有十二个小时,成熟后如果不能及时付诸春风就将终老枝头。
生态文明,植树造林。文明的基础是知识,但是树木的知识太多太多,不要说尚未被思考过的现象,就是现有知识也足以问倒院士,大山里随便指一株树木问其是什么树种,有什么生态习性,严谨者都不敢轻易开口作答。我国树种数以千计,谁能通识?林业知识处处是坑,只是未落实地,不觉其坑而已。
宣传结束,与同事乘公交返程。车上闲聊再次说到柳事,问同事玩儿过柳笛没有?同事兴奋,讲起柳笛的种种有趣。其中特别说到,制作柳笛必须在柳树发芽展叶之时进行,过早过晚都不能完整脱下柳枝皮管。笔者笑称,这又是一个坑!为什么只有发芽展叶时的柳枝才离骨易脱?这个问题同样没有几人能回答上来。同事称确实没有听人解释过,进而声称,不仅柳树这样,别的树木也如此,刚刚发芽展叶的时候容易脱皮。同事介绍,曾带队种植绿化大树,注意到四月份树木发芽期间,移植大树吊入树穴时,如果直接把绳索绑在树干上,稍不注意树干就会脱皮,必须衬垫牢靠,或者干脆就人工抬入树穴。不仅如此,这期间树干最忌磕碰,一不小心就会碰掉大块树皮。四月过后,这种现象就比较少了,树木发芽之前,更不易发生。这些现象与柳笛完全一样。至于为什么如此,同事承认,自己思考过,但不自信。笔者承认,自己也是才涉及这个问题,提问之前并无答案。不过,特佩服同事的观察细致,并将柳笛与移植大树结合起来,即使不能圆满解释这个现象,只需把这规律用在园林绿化中就是了不起的发明。一株大树苗木价值数百元,不注意造成脱皮就难成活,既浪费又延工。指导植苗如果只讲避免树干脱皮,自以为是的人们会认为小题大作而怠慢,但如果提到树干脱皮的道理与柳笛一样,人们就会信服一些。
至于柳笛现象的原因,在与同事的闲聊过程中,笔者基本想通。树木有年轮,其原因在于:春天生长发育而成的木材疏松多孔,特称春材,秋天生长发育而成的木材密实少孔,特称秋材。上一年的秋材与下一年的春材界线明显,因而形成同心圆的年轮。春材生长期间,也就是树木发芽之时,因为新生木材疏松多孔,导致树皮与木材的粘结不牢。其实,更为关键的是,这时介于树皮和木材之间生成木材的组织层细胞分生活动旺盛,“萝卜快了不洗泥”,新生细胞之间尚未粘结牢靠,形成一个脆弱层导致树皮易脱。
上述两则小见识所涉及的基本知识,都写在教科书上,只是书上没有把它们贯通起来,读书人也不易联系现实学习知识,背下来通过考试能够毕业就是了,被人挖坑也就再所难免了。
2018-3-12于兰州
前文分析春季树干容易离骨脱皮的原因失准,正确应是发芽展叶期间,形成层活动,释放水解酶溶解细胞壁,造成形成层细胞与成熟韧皮部和木质部细胞之间时壁间层果胶质水解,黏性降低,宏观上就表现为离骨脱皮。之后,形成层分生细胞在成熟过程中重新加强壁间层黏性,而表现为不再容易离骨脱皮。
2019-10-08补记
上一篇:请问局座怎么判别乡土树种?
下一篇:植树节背后是巧合还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