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我苗有鞘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7 12:09:43 | 阅读: 3684

刀剑有鞘,为的是保护利刃不损。据考古发现,在旧石器时代,欧洲先民总是集中一处加工石刀和石箭头,然后带往狩猎场围猎猛犸象。石刀石箭体量不大,不可能单独携带,一般会集中携带。石刃石尖脆弱,互相碰撞难免受损。考古学家因此推测,先民一定会用兽皮之类保护刃尖,这就是最早的鞘。麦粒发芽也形成鞘,根有根鞘,芽有芽鞘,但这种鞘却不是起保护作用的。

麦粒发芽先生根,根鞘首先突破种皮伸出,鞘长约一厘米时,鞘尖破裂,胚根生出。同时麦粒基部另生出两条不定根,因为不是由胚根而来,故称为不定根。不定根生长到明显可见时,最先长出的胚根就开始形成根毛。下图中根上絮状毛就是根毛。这样胚根和不定根就构成了幼苗根系雏形。胚根根毛明显可见时,芽鞘开始突破稃壳开始伸长,下图中可见部分露头的芽鞘。
psb.jpg

正在出露芽鞘的麦粒
芽鞘长到约2厘米时,鞘尖破裂,真叶出露,先是纵卷,然后逐渐展开。在野外条件下,一般芽鞘出土后即开始出露真叶,完成出苗过程。
由麦粒的发芽过程可见,无论是根鞘还是芽鞘,主要不是保护正在伸长的根或真叶,而是引导根或真叶的生长,促使两者分别伸入土壤中和长出地面。而麦粒的子叶,特称盾片,并不生长,留在粒体内吸收胚乳营养供应芽苗生长。
psb.jpg
实验中即将出露真叶的芽苗。芽鞘已经长过2厘米,根条满布根毛如同试管刷。
麦粒发芽的关节是胚根先见根毛,芽鞘随之突破颖壳。根毛区是根系的主要吸收功能区。先生根毛再现芽鞘的发芽顺序再次说明,根系发育完善,吸收功能齐全是幼苗成功定居的关键。麦芽由于以芽鞘寻缝隙出土,比起双子叶种子来说相对容易出土,因此耐土深埋。其胚根生出后就基本处于较深层的湿润土壤中,随之发生根毛吸收水分,为芽鞘生长奠定了基础。双子叶植物种子要么下胚轴伸长并弯曲带出子叶出土,进而暴露茎尖,展出真叶;要么子叶留土由上胚轴伸长顶出茎尖展开真叶,因此如果埋土过深或板结就会闷芽而不能出土。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种瓜第十四》记载:把瓜和大豆一起混种,大豆可以为瓜苗起土。待瓜生出数片叶时,掐断豆苗。瓜苗性质柔弱,幼苗不能独自出土,参见《杀青法中的道理由此可见芽鞘出土方式之优越。芽鞘寻缝隙生长由向光性决定,前面的照片中可以见到这种芽鞘向光生长现象,覆盖湿毛巾并镇压的发芽盘上,芽鞘因边缘露光而统一弯向盘侧,尽管露光极其微弱,说明芽鞘对光线极其敏感。土壤缝隙只要通向地表,必然会有光线散射到深层,芽鞘因此可以沿缝隙长出地表。
达尔文使用金丝雀虉草实验发现了植物向光性生长,最后导致生长素的发现。金丝雀虉与大麦同属禾本科,同样以芽鞘出土。达尔文正是利用了这种正确的实验材料才有了新发现,尽管它只是一株无人知道的小草。

《庄子·知北游》:东郭子向庄子请教,问他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庄子说:“我讲的道各处都有,无处不在。”“那请您具体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吗?”东郭子非常客气。 庄子不假思索:“在蚂蚁洞里。”东郭子奇怪:“道,是很高尚的东西,怎么会存在于这么卑下的地方?”庄子又说:“道,在稗草、砖瓦碎石之中。”“这不是愈加卑下了吗?”东郭子更为奇怪。 庄子继续说:“道在屎尿之中!”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心里很不高兴。 庄子这才向东郭子解释:“要满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质说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愈是猪的下部,愈能看出猪的肥瘦。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如果腿部也长满肉,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诉您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噢,原来如此。”

这个故事说明,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一面。因此,小事不小,细微之处见真章!
2018-3-6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