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经验

斑点堆中的斑点小狗:论文章要条理流畅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9-07-05 09:28:58 | 阅读: 5318

psb.png

图中有一只斑点狗,看到了吗?虽然看到小狗不容易,但看到小狗之后,再看时就会从杂乱的斑点中一眼找到小狗,或者说那堆斑点被大脑加工连缀成斑点狗。因为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以往的经验力图解释它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

上面斑点小狗的图片说明,人脑不会任凭杂乱无章持续下去,总是力求在杂乱无章中整理出有意义的东西,包括事物、现象、过程、秩序、规律等。科学研究同样是在杂乱无章中看出有意义的东西,丰富人们的知识宝库。现代科学主要从数据比较中识辨出新事物、新现象、新过程、新秩序、新规律,有的数据很杂乱,需要数学工具处理才能做到。如果你说了一大堆话,写了成千上万字的文章,却没能说出道道来,连自己都不清楚到底说了什么,结果就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斑点,连大杂乱烩都算不上。其实,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就是上面图片中的斑点小狗,与其让读者费心去辨识,不如直接斑点小狗呈现给读者,问题是作者自己要清楚并准确把握主题。

人们之所以在上面因图片看出其中的斑点小狗,其原理就在于心理学上格式塔理论阐明的相似、接近、闭合、连续四大知觉组织法则。

1、相似法则,如下图:

psb.png

圆点是一组,叉是一组,不会认为同在一列的叉和圆点变成了一组,因为位置不如形状的相似性明显,组织起来更容易。

2、接近法则,如下图:

psb.png

A被看成纵列,B被看成横行,因为它们形状一致的情况下,位置更接近就更容易分成一组,理解起来更容易。

3、闭合法则,如下图:

psb.png

你不会看到一堆黑色扇形碎片,而是看到一个立方体和它的8个顶点,因为你的认知需要“闭合”,需要让世界有意义从而易于理解,这和后面的知觉理解性有些类似。

4、连续法则,如下图:

psb.png

你不会看到多个首尾相接的半圆弧形,而是看到一条波形曲线不停地和直线相交,因为这样理解起来更连续,更容易。

人们为什么努力从斑点图片中看出小狗,可以用人类祖先生活的丛林环境来解释。丛林中人们只能管中窥豹,如果不通过相似、接近、闭合、连续四大法则从中清理出一个物体,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因为草木丛中隐藏着虎豹蛇虫等危险动物。

人们从斑点图片中力求看出小狗,是在知觉上刻意追求合理简化信息的结果。因为外界信息太多了,大脑分分钟过载崩溃,所以不得不牺牲大量的噪音信息,把其中有意义的好理解的能记住的,筛选出来,然后作为知觉加工的产出。这是人脑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习得的一种认知习惯,几乎已经成为了本能,很多时候你自己根本注意不到。整齐划一的事物,例如国庆大阅兵中的步兵方阵看起来特爽,也是这个道理。人们天生“喜欢”那些本来就整齐划一从而容易被大脑组织加工的东西。这是因为知觉流畅性。

流畅性是个体对加工信息难易程度的一种主观体验,它分为知觉流畅性、概念流畅性、提取流畅性等,其中知觉流畅性涉及个体对刺激较低水平的加工,反映了个体对知觉外部信息难易程度的主观感受。

它本身并不是一种认知操作,只是一种有关认知操作的感受,比如,看到杂乱无章的房间,有的人就会觉得头很大,而看到军营中的豆腐块床被,就舒服多了。同样地,由于整齐划一的事物,大脑加工起来更容易,流畅性更高,所以主观体验就会好得多。

我们经常说,说话办事写文章要有条理,要流畅通达,道理与此相同。也就是说千万不要弄成斑点图片那个样子,让听众观众读者自己再费心去辨识图中的小狗。受知觉流畅性的制约,听众观众读者可能看一眼就溜之大吉,把你晾起来,变成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