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版面费是什么?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9-09-12 15:22:20 | 阅读: 5152

参加出版工作座谈会,台上《读者》出版集团的代表正在发言,台下的拙行则脑子开小差,叠加在多重小宇宙里找乐子。乐着乐着,乐出一个大信息:《读者》杂志与学术期刊不在同一个世界之内。《读者》的世界是一个普罗大众的世界,出版商“内容为王”,购买版权,出版、印刷、发行、销售,赚大众的钱,壮大发展自身。学术期刊的世界是学术圈子的世界,圈中人既是读者,又是作者,但主要表现为作者。学术圈子的世界很小,不以期刊编辑部的意志为转移,期刊无法扩大市场赚钱,只能要求圈中人赞助以维持生计。赞助的方式一是购买期刊,二是支付版面费。既然圈中人主要表现为期刊的作者,那么赞助版面费就理所当然了:你想出版发表自己的思想,结集而成的期刊又不赚钱,当然你就该自费赞助了。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谓:“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言就是做学问搞学术,正是现今学术圈中人的事业。

最早的时候,学者只立言不写作。孔子辑诗书著春秋述而不作,老子西辞函谷被温柔胁迫写下《道德经》,孙子因自我推荐写下《兵法》(注1)。诸子百家兴起,著书立言蔚然成风。那时还没有印刷术,作品靠同道之间传抄发行,甚至出现抄书匠人,官府内的书吏就是抄书匠。东汉蔡伦结合缫丝(注2)和纤维摊片(注3)技术发明造纸术(注4),大大方便了书籍的传抄,促进了抄书业和造纸术的发展,纸变得更加柔软和便宜。隋唐时期某个聪明而经常投笔的匠人结合印章和拓印(注5)技术发明雕版印刷术(注6)。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刺激社会大量涌现读书人,出版市场因此繁荣起来。古人讲究学而优则仕。读书人多了,有些学而优的人没有出仕,便转去研究专门学问,承续诸子百家遗风著书立言。专门学问曲高和寡,作品读者少,印刷发行没有销量,出版商不可能赔钱赚吆喝。“千古知音难寻”,著书人渴望自己的学问被人欣赏,被人知晓,便自费请出版商印刷,然后赠与友朋,或者留下来期待后学。至今,这种自费出版学术专著的现象依然盛行。这样支付的费用就是出版费。

学术期刊的版面费性质与出版费相同,编辑部其实就是学术圈中人以版面费形式凑份子赞助的内部公益性组织。之所以大家要凑这个份子钱,没有别的,就是因为大家都渴望知音。至于为什么要有同行评议,根本原因在于版面有限,要挑选好作品,把机会留给真立言立大言的学术同仁,避免鱼龙混杂。


注1:《孙子兵法》十三篇,系统阐述了战争规律和孙武自己的用兵思想,但该书目的是献给意欲大兴其兵的吴王,旨在展示作者高超的战争理论素养,以求得到任用。作者的自荐意图在该书末段完全体现出来。“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当时的吴国,前有伍子胥来自吴的敌国楚国,后有孙武来自吴的称霸对手齐国。伍、孙二人都是上智之人,伍子胥已被重用,吴王因此成为明君,子胥因此成为贤将,仍然闲人一枚的孙武因此应该受到重用。这就是“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的关键所在。

注2:缫丝指抽出蚕丝的工艺。原始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水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

注3:杨巨中《中国古代造纸史渊源》介绍,缫丝过程中热水里会留下很多残丝毛絮。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缫丝剩余的毛絮抄提摊晾成片使用。西汉时人们又发现陈旧麻织物入水漂絮也可以摊晾成片使用,甚至麦草捣碎漂洗也能摊片。当时这些絮片主要用做冬衣夹层、包装、衬垫等目的,也有人出于简记的目的在摊片上写字,逐渐发展到使用缫丝絮片书写。

注4:蔡伦受缫丝絮片书写的启发,立意造出满足书写、便宜两大性能要求的东西,利用废旧原料捣捶制浆,再抄浆成纸。也就说是,蔡伦明确提出了纸的概念,并制造成功,形成了纸的实物概念。因此,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

注5:拓印是对雕刻或石刻表面的复制品,其方法是将柔软材料紧紧覆盖在作品上,用黑色或彩色材料拓印而成。拓印应该出现于汉代,萧何制定《九章律》规定:学童能够背诵理解九千字以上的六艺经文才能为书吏;书写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等八种字体最好的人可以做高级书吏,写字潦草不正就会被罢黜。也就是说,写得一手好字是做书吏的必要条件。练字要有摹本,最好的摹本自然要拓印而来。纸或麻布都能用来拓印,纸便宜易得,比麻布更适宜拓印。其实,拓印进一步发展了纸的概念,在原来书写的功能上又增加了适宜拓印的功能。

注6:印章是反文阴刻,印模上涂墨,相对印制后反文变正文。拓印是正文阳刻,覆纸背面拓墨,拓后阳刻变留白。两者取长补短就成为雕版。印刷术把纸的适宜拓印功能改变为适宜印刷。其实,蔡伦发明纸时就基本满足了这一功能要求,即纸的柔软性能。

2019-09-12行草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