窍门满地跑,差异满地跑,撬门的杠子藏在差异中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21-12-18 11:19:19 | 阅读: 3148
在《如何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中,赵鼎新认为,搞研究关键在于提问,提问的关键在于敏锐把握差异性现象。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在把握各种差异性现象,比如天气好坏、价格高低、款式新旧、年龄大小,从而分析和决策。但是,除非关乎切身利益,很多人没有捕捉和分析差异现象的习惯。
赵先生的话可谓一针见血。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性固然,但科研人员没有捕捉差异现象的习惯就不称职,所谓敬岗爱业不免空谈。差异源于本质,不用所学知识解释揭示差异背后的本质,学而不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终然立地书厨而已,何谈敬业爱岗?
简单的差异,一眼就能看清楚的差异,知其然就能很好地预测和应对,比如,天气好,晴朗无风,出门可以轻车简从;天气坏,阴云密布,出门就要带把雨伞以免落汤如鸡。再如价格见高低,质量见优劣,当然选择价廉物美的东西,地球人都知道!“无意插柳柳成阴”,当然不会采集柳絮再费工夫播种育苗,外行人都明白!所以说,简单的差异不需要科研人员,甚至不需要专业人。复杂的差异,不知其所以然就无法预测,甚至不是专业人连差异都明察不了秋亳,更无从应对。常见来稿中给出一套数据,比较一番大小、优劣了事儿,要么没有解释,要么云三雾四,不知所云,要么漏洞百出,违背专业常识,一切都是没有辨识差异本质的习惯所致。
不唯写稿如此,日常业务也常见,“秋风秋雨愁煞人”!一次车中同事甲问:“以前新疆杨扦插难活,很多人研究,弄出一大堆新技术。现在新疆杨扦插很容易,弄段枝条插进地里就活。为什么?”我听后笑而不语。同事乙抢答:“是科技进步的结果。”甲:“屁的个话!插段枝条就活,有什么科技进步?”乙理屈词穷:“你说为什么?”甲:“不爱活的都死毬掉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就是这样解释生物进化机制。生物专业的人都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同事乙没有养成应用自然选择学说辨识解释差异的习惯,所以就借用了科技进步来解释新疆杨问题。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专业知识,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学知识,可见养成应用专业知识辨识差异解释差异的习惯,即专业解释习惯非常关键。
要养成专业化解释习惯,需要把定性研究贯穿在定量研究的全过程。自然科学以定量研究为主,从事者往往忽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目的是预测和控制客观事物,其研究结果的意义在于能够更加有效地预测和控制研究对象,研究过程是描述变量,测量检测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者客观上隔离于研究对象,不需观察,不需辨识差异,只需拿到测量数据就可以分析得出结论。定性研究的目的是描述和理解客观事物,关注的是对研究对象有重要意义的观点和事实,而不是对研究者有重要意义的结果,研究过程通过系统的观察描述现象,辨识差异并赋予一定意义,研究者以身作则,把自身用作研究工具观察研究对象、辨识差异、解释现象。比如新疆杨扦插,研究人员知道生长素可以刺激插条生根,于是设计试验,把生长素配成一系列浓度的溶液,浸泡新疆杨插条,扦插,然后就等待结果,最后测定发现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插条的生根率增加,到一定浓度后,生根率又下降。在技术方面,选取生根率最高的浓度,就可以用于扦插育苗生产了;在理论方面,比较不同树种之间生根所需最佳浓度则可以加深对生长素刺激生根生理过程的认识。如果从扦插苗上采取插条继续试验,就会发现同事甲所说的差异现象,新一代插条生根成活率要高于上一代,甚至都不需使用生长素。生长素刺激生根的原理无法解释这个新的差异现象,经过思考,机缘巧合,很多人都会想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然,面对现象熟视无睹,也就没有了专业解释,专家就可能变成砖家。
有些现象比较复杂,定性研究要反复观察-辨识-解释-否定,再观察-辨识-解释-否定,直到超越教科书,超越前人。我曾经观察国槐发芽中的差异现象,先利用常识提出一个解释,之后辨识出新的差异现象后否定了前一个解释,思考后提出新解释,很快又被辨识出的新现象否定,再提出解释,再否定,几年中反复否定六七次,逐渐超越教科书,查阅最新的科技文献又提出全新解释,能够圆满解释所有落叶树木的发芽现象。详见《春槐阅读妙,学力逐段高》。
总之,专业辨识差异、专业解释是科研人必备技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像使用筷子一样。
——2021-12-17行草于兰
下一篇:挽歌写给百年古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