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均降水量”不需“均”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23-03-06 14:12:59 | 阅读: 3176
前些日子排队打饭,问身旁的同事:“‘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中,两个‘均’字是一样的吗?”同事回答:“不一样。”“对头!为什么?”同事解释:“降水量是多年平均的结果,气温则是平均日均温成一年内的均温,再多年平均而成。”口语不需说得清清楚楚,一听就明白,要准确写出来,“年均降水量”就是“多年降水量的平均值”的缩略词,“年均气温”则是“多年日均温平均值的平均值”的缩略词,前者只含有一层平均,后者则含有三层平均,因此两个缩略词中的“均”字其实是不同的。上述问答源于审评论文稿件。在农林、生态类论文中一般都需要介绍试验所在地的气候概况,常见“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两词,两者放在一起总觉得有些别扭,但一直莫名其妙,抓不住别扭在哪里。直到前不久才恍然大悟,“年均降水量”中的“均”是个单身汉,“年均气温”中的“均”是个俄罗斯套娃。
气温随时变化,单独说一个气温值时,它要么联系着某个时刻,要么是某段时间的平均值,为了区别,后者必须明言“均”字,比如日均气温、旬均气温、月均气温、年均气温,否则就显得不伦不类。降水量是一个累积数值,必须与某段时间相联系,比如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等,其中月降水量、年降水量还可以计算多年平均值,比如7月份平均降水量,近10年平均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常用来表示某地的气候特征,这时“多年平均值”中的这一层“平均”完全可以省略,因为它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见,“年均降水量”可以进一步缩略为“年降水量”,“年均气温”由于还隐含着两层不可省略的“平均”,其中的“均”字必须保留。
年均降水量500mm,在口语中可以说成“平均下来,每年的降水量有500mm”,“每年降水量500mm”则可以进一步简写为“降水量500mm/a”,既显得高大上,又有科学范儿。然而,不幸的是,这样的简化大错特错了。因为“降水量/时间”表示降水强度,“年均降水量500mm”简化为“降水量500mm/a”,实质是把“以年为单位的降水量”变成了“以年为单位的降水强度”,也就是说,把“降水量”变成了“降水强度”,是偷换了概念。因此,在“年降水量”中,“均”字宁缺毋滥。与此相似,“年均蒸发量”“年均积温”“年均无霜期”等,都应该省去“均”字。
“年降水量”还经常被错写为“年降雨量”,错就错在降水包括了降雪而降雨却不包括降雪,这一大错连老天爷都无处昭雪了。这些年沙尘暴少了,前些年沙尘暴较多。沙尘暴遮天蔽日,危害很大,要用一个量名来指称“一年中以天为统计单位的沙尘暴累积时间”这件事儿。最早做这件事儿的人没有推敲,就草率地借用口语词“沙尘暴天数”来说事儿,结果就出现“某地某年沙尘暴天数14天”之说,听起来都别扭。其实,稍稍斟酌,这个量名称为“沙尘暴日”,说起来就顺当了。同理,“雾霾天数”“降雨天数”“降雪天数”“大风天数”,其中的“天数”都应换为“日”。与此类似,“日照时数”也非常别扭,《LY/T 2019-2012 林业科技期刊编排规范》之11.7.1.1款就明确规定“不得使用已废弃或不正确的量名称,如比重、天数、土壤容重等”。“日照时数”实指一段时期内以小时为统计单位的日照累积时间,其实可以借鉴“积温”称之为“日照积时”,甚至可以缩略为“积照”。林农业中也常见“天数”,比如发芽试验中的“发芽天数”,使用中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试验开始后以天为单位的累积用时;二是指试验开始后以天为周期的序数,即第几天,其实前者应称为“发芽用时”,后者应称为“发芽日程”。林农业中类似“天数”这样的量名极其常见,不胜枚举,比如个数、次数、科数、属数、种数、苗数、株数、穗数、枝数、根数、叶数、蕾数、花数、瓣数、果数、粒数、虫数……。唉,虱子多了不知痒,债单多了不觉愁。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尽管如此,挑出错误,改正错误,减少别扭,流利地说,顺畅地写,毕竟有益无害。林业中最让人纠结的是“单位面积蓄积量”,这个说法根本算不上量名术语,只是草率地口头释读计算单位,既啰嗦不方便使用,又显得林业人太不专业,人家农业上还能造出“亩产”“单产”这样的简洁术语,林业专家却如此绕舌!《GB/T 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附录A5.4:“形容词‘面积’或‘面密度’加在量的名称上,以表示该量被面积除所得之商,如‘面质量’。”根据这一规则,“单位面积蓄积量”完全可以缩略为“面蓄积”,既严谨有范,又高大上,何乐而不为呢?
2023-03-05行草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