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榆木疙瘩和榆树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5-30 15:03:59 | 阅读: 3399

一天与同事在榆树下面休息。

我问同事:“榆木疙瘩不开窍。这句话听说过吗?”

同事回答:“我们家乡也有这样的说法,表示一个人愚笨顽固,听不进别人的话语。”

我问:“为什么说‘榆木疙瘩不开窍’,而不说‘槐木、柳木诸如此类的疙瘩’呢?”

同事分析:“因为榆树最常见。人们总是把榆树种植在村边宅旁。”

我说:“你的这个说法也算是一种解释,但不太妥贴。因为,槐树、柳树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树种,甚至比榆树更常见。例如,许多地方说:‘门前不栽柳,院后不植槐。’有的则说:‘门前槐,房后柳,栽下杨树拍拍手。’或者说‘前槐后柳’。如果按照你的解释,那么,人们更应该说槐木疙瘩或柳木疙瘩才是。反正都是木头疙瘩,不一定非说成榆木疙瘩不可。”

同事进一步解释说:“或许有些地方,或某个村子榆树最多,最常见,因而传出‘榆木疙瘩’的说法;也可能是曾经有某个人在讥讽别人顽固时,凑巧旁边有榆树,就顺手牵羊拿来说事;也可能是那个讥讽别人的人比较重视榆树。因为榆木疙瘩不开窍,既形象又辛辣,因而被人们传开来,成为俗语。”

我说:“很好!你现在的解释比刚才的解释更实际了一些,更有生活逻辑性,是一个很不错的解释。但是,你的这个解释建立在一系列偶然性上,显得说服力不强。还能不能再提出其他解释来呢?对一件事情总是存在多种多样的解释,在没有得到证明之前,一切解释都是可以的。总之不应满足于一种解释。”

同事认真思考,说:“我想不出来了。你说为什么非要说成‘榆木疙瘩’呢?”

我说:“我在网上见到过一个解释。所谓榆木疙瘩,不是榆树上生长的瘤状物,而是榆树的树桩,有些地方称树桩为木头疙瘩。树桩就是树干下端着生树根的部位,常被挖来劈做烧柴之用。树桩的纹理弯曲盘结,不易劈裂。榆树树桩更因为其坚硬并略有弹性,劈起来更加费劲。因此,被用来形容、讥讽顽固的人。在我看来,这个解释也存在不太合乎逻辑的地方。因为,人们讲‘榆木疙瘩’时重在表明其不开窍,意思是无孔可通,不能接受别人的道理,而这个解释中的榆木疙瘩却是不容易被劈裂,是在表明其难以接受刀斧的作用,这显然与俗语中的榆木疙瘩是有出入的。而且,借用榆树桩的不易着受刀斧比喻人的愚顽不化,一般需要有劈树桩的经验的人才容易理解其含义,对于没有此类经验的人,就需要一定的讲解才领会。这将会大大限制这一俗语的传播。可见,这个解释仍难令人信服。”

“你的解释呢?”

“我的意见是,榆木疙瘩的‘榆’字是谐音‘愚蠢’的‘愚’字,是‘愚木疙瘩’。这种说法稍加解释就变成‘愚蠢之木作成的疙瘩’,其中的疙瘩比喻人脑袋。人脑袋上开有七窍以接受外界信息,用以理解外部世界,领会别人的话语。愚木疙瘩既愚又木,再加上没有开窍,自然就不可理喻了。在生活中,把愚蠢的‘愚’字谐音为榆树的‘榆’字,会使话语显得很幽默,带有调侃色彩,更有生活气息和感情色彩。你认为我的这个解释是不是更通俗一些,更合乎生活逻辑?”

同事说:“是的,你的解释确实更好一些。”

我继续说:“需要说明的是,人们习惯用木头形容某人愚笨不通事理。这种习惯有其知识基础。因为,在民间人们认为一个人理解世间万物、领会他人话语,是脑子转动的结果。我们现在知道,人的脑子是不能进行机械性转动的,所谓脑子转动,其实是大脑皮层上的神经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加工的体现,称之为动脑子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总之,在民间,人们认为脑袋里的脑子是活的,是可以动的。而木头从外到里全都是木质,全都不能活动半点儿。所以,用木材做成的脑袋丝毫没有可动性,毫无理解能力可言。这就是人们用木头形容一个人愚笨的原因所在。”

同事表示同意:“原来如此。”

我继续说:“此外,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说话时,对方如果听懂了我们的话语,他总会在神情上有所反应,或者表现为同意的愉悦神色,或者表现为反对的不屑神色,乃至开口应答。而如果对方没有听懂我们的话语,则会茫然无应,或者自说自话,全然接不上我们的话题。就这种反应性而言,榆树其实并不愚。榆树不仅不愚,而且反应相当及时。你看这榆树树干,上面那些蛀干害虫的蛀孔洞口处都有黏稠的树液流淌着,那是榆树的分泌物。这是榆树比较特有的现象,在我国北方常见的其他四旁树种中很少见到这种现象,如杨、柳、槐等,这些树种被蛀时,只见蛀孔赫然在目,极少见到其蛀孔流淌树液。榆树向蛀孔分泌黏稠树液其实是一种防御措施,它会降低蛀虫的活动能力,乃至完全遏制住体质较弱的蛀虫的活动。生长健壮的榆树上之所以较少见到蛀虫,原因就在这里。树势衰弱的榆树,生理活动也衰弱,分泌的树液量少,就难以抵御蛀干害虫的攻击了。榆树被蛀时分泌流淌黏液可视为对外界影响的反应,可以拟人化为对外界环境有所理解,是“可以理喻”的树种。所以说,活的榆树是可以开窍的,是可以理喻的,所谓榆木疙瘩不开窍,其实是在说那是死的榆树木材,已经丧失了开窍的可能性,即使开窍也只能是空洞一个,洞口不见树液流淌,同样是不可理喻的体现。总之,榆树原本是可开窍可理喻的,如果榆树变成榆木,则就是不开窍不可理喻了,是愚之又愚了。人碰到可以理喻的人就会愉悦,碰到不可理喻的人就会恼怒,就会斥之为愚。如果说一个人脖子上顶着的是榆木疙瘩,其愚笨之极,不言而喻。”

同事抚掌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