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生存的第一技能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1 07:59:43 | 阅读: 2638
央视《讲述》栏目报道,负责野马野化的人员介绍。我国西北为野马最后栖息地。上世纪后半叶,野外野马绝迹后,我国引进圈养野马放野,实施野化行动。由于种种原因,需要迁移部分野马到新地点放野。先将四十三匹野马圈在围栏内,饿过两三天后,再投饲料于小围栏内,最终将马驱赶入箱中起运。到目的地放出野马。第一只野马出箱,立即跑上附近小山坡,停足四顾观望。据工作人员分析,这是野马在观察周围是否存在危险,也是熟悉环境。说明野化工作已初见成效,野马已初具野外生存技能。野马出箱茫乱之余,并未惊慌失措,而是先跑到高外观察,表现出高度的警惕性。警惕危险是野生动物生存的基本前提。
由此联想到“圣”字。“圣”字与那只跑向山坡的野马意图相似,在甲骨文中该字写作一个人站在土冈上手搭凉棚踮脚张望的形象,至今该字上半部的“又”字就是简省后手掌形状,正如俗话所言:站得高看得远!“圣”字有先知先觉的含义,其实圣人并非通神,而是处处用心,较常人更机警。
明末大哲学家王阳明自幼立志,人生第一件事是读书做圣人。当时的圣人标准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阳明的致圣之路很不平坦。王阳明通学儒道释三家,修习过静坐导引,他钻研军事、探索理学、浸染佛道、苦攻辞章,刚过而立之年就已经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是对如何做圣人却越来越迷茫。三十六岁时,王阳明被恶人陷害,被放逐到贵州荒山野岭中的龙场驿站做站长,手下没有一兵一卒,光杆司令一个。王阳明不仅致圣无门,连人生也面临绝境,纵是满腹经纶,又能如何在逆境中改变改变现实世界?王阳明陷入苦思:圣人处于这种逆境该如何?终于有一天,王阳明冲破这些问题,脑洞大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其大意是,每个人生来就俱圣人之道,那就是与生俱来的充满良知能够分辨是非善恶的心,做圣人就是跟着心走。人不能改变现实世界,只能顺应现实世界,跟着心走去认识世界,去顺应现实世界,实现知行合一。王阳明因此创立了哲学新派——心学。后来,王阳明凭借心学建功立业,力挽风雨飘摇的晚明帝国危局。既在哲学上开派立宗,又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王阳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那匹头马登上山坡四顾观察能明了一切,因为它的经验能告诉它,哪里安全,哪里危险,哪里是有潜在危险的未知之地。同样,王阳明登上山冈手搭凉棚张望也明了一切,因为他用良知判断是非善恶,决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摸索着去做。别的马登上山坡未必明了一切,因为它即缺少头马的经验,又爱一望便知“就是那么回事儿”。别的人登上山冈未必明了一切,因为他既缺少王阳明的学识,又爱一望便言“不过如此”,根本无从手搭凉棚。
数月天前笔者注意到单位院内一排榆树遭受黄斑星天牛蛀害,长势不良的树受害重,健壮树受害轻,试着用自创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发现只能解释一部分。长势衰弱,春天抽枝展叶少,未能充分消耗树体内贮存的营养。树体剩余营养较多,天牛自然趋之若鹜。树干中营养最丰富的是树皮下的一部分,深处的木材营养很少。但是,天牛幼虫孵化之初在皮下取食,长到一个多月时就开始蛀入树干深处为害,这样就与前面所言天牛喜欢营养丰富的论述发生了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笔者意识到,啄木鸟会啄开树干捕食天牛幼虫,后者因此要蛀入木材深处以免落入鸟口。今天笔者再次到院中,在树下手搭凉棚仔细张望,发现天牛蛀孔大多分布在弯曲树干或枝干的下方即腹部。原来,这样的地方,啄木鸟无从稳固立足,也就无法啄木捕食。从而印证了笔者的推测。呵呵,衰弱树易受蛀害,已属常识,若按通行解释,其道理不过“苍蝇不叮没缝的鸡蛋”,笔者绝对不会去树下手搭凉棚。
2009年5月26日初稿,2015年8月28日完稿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