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暴响夺魄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1 08:07:27 | 阅读: 2582

电视报道,有苏门达腊农民正在田间劳作,一只苏门达腊虎悄悄在农民背后接近之,猛扑咬向农民的喉咙。这是虎的标志性捕食动作,潜伏、悄声接近,背后攻向猎物的喉咙,从不正面攻击。据说印度山民山中樵采时每每于脑后戴一面具,如此可防止孟加拉虎的伤害,因虎从不正面攻击人,见人脑后之面具,即视为正面,不再攻击。苏门达腊虎攻击农民明有偏差,咬住了农民的上臂,农民豢养的宠物狗见状勇敢地向虎狂吠不止,虎闻之大惊,急忙丢下猎物而逃。有些不可思议,虎的体型大过狗数倍,是不应该怕狗的,怎么会被狗的吠声吓跑呢?

《黔之驴》中那只老虎初次见到驴时,第一反应是庞然大物,警惕地隐蔽在树丛中观察。驴忽然仰首高歌,声震山林。虎吓得落荒而逃,直到听惯了驴的叫声,也没有在叫声中见到实际的危险,才现身出来继续挑逗试探驴的本事。其中的关键环节同样是听到叫声而怕而逃。

前些日子,央视《世界各地》播放《绝地逢生》记录片,其中介绍一位动物学家在非洲某国家公园独自驾飞机监测狮群活动情况。飞机故障坠落在草原上,其人亦身负重伤,双腿摔断,动弹不得,只得在原地等待救援。入夜,他听到有狮子接近的脚步声,似乎是带着小狮子觅食的母狮,一旦发现受伤的他,情况更加危险。其人手持从飞机上取来的铁管,待狮子走近到一定距离时,突然猛烈用铁管敲击树干,敲过一阵停下来静听,再无狮子的脚步声。半夜时分,他又听到一只鬣狗走近的声响,用同样的办法吓而退之。

可知不唯老虎,就是狮、鬛狗等猛兽,都惧怕猛烈急促而突然的声响。古人围猎,众人高声吆喝并敲击器物,利用的正是兽怕暴响这一原理。

《狼图腾》中有一细节,陈阵骑马独遇狼群,在狼犹疑之间,双手各持钢制马蹬猛烈互撞,狼群听到马蹬的撞击声落荒而逃。书中老牧民讲,狼最怕铁器声,看来也是不准确的,实质是猛烈洪亮的声音对处于犹疑之中的兽都具有震慑力,不止铁器声。民间迷信,发生日食月食时,是天狗在吞食日月,要敲击铁器吓唬天狗,促其吐出日月。个中原因也是铁器声响的震慑力所在。其实,铁器不过更响亮而已。雷声同样夺人魂魄。这说明急促暴烈的声响对动物具有一种天然的震慑力,使之恐惧。恐惧都产生于陌生环境中,或视野受阻的环境中,动物无法得到全面的信息,因此身心自然处于戒备状态,担心某种潜在的危险会随时出现,这就是生物生存法则之一:陌生的就是危险的。在这种戒备心理作用下,当突然听到暴烈急促的声响时,便本能地视之为危险,并近在咫尸,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就会最快的速度转身向相反的方向逃去,力求尽快脱离危险物的攻击范围,表现为惧怕反应。苏门达腊虎听到狗的吠声,黔之驴叫声吓退老虎,那位生物学家吓退狮子和鬛狗,《狼图腾》中的陈阵吓退狼群,都是这个机制作用的结果。

不仅动物如此,人也是如此。

当一个人突然听到一声怪叫时,总会不由得为之一惊。如果身处荒野,视线受阻,又比较寂静,突然怪声传来,必然吓出一身冷汗。恐惧就是人在陌生环境中尚未害怕之前而预设各种危险的过程。有心理学试验证明,当人为阻塞一个人感知外界的信息通道时,即视听嗅味触五觉,受试者会惶恐不安,其机理可能就是五觉的信息处理中枢正常情况要不停地处理感觉信号,如果一旦出现异常的信号不全或受阻现象时,思维中枢立即转入警戒状态,思维中枢可能会向各知觉中心发送一些虚拟的感觉信号,维持其活动,而表现为胡思乱想,实质是在预演各种危险。这种过程还会持续增强以至恐惧,至此,大脑完全处于恐惧控制之下,使整个身体的活动都先于思考而行动,一旦某种陌生暴烈急促的声音信号袭来,触发恐惧中心,机体立刻表现为恐怖反应,即使明知那东西并没有危险也会害怕。因为这时的思考是次优先的。那次我被玩具鼠吓一跳的经历就是恐惧反应优先于思考的结果。

研究证明,恐惧中心位于杏仁核上。杏仁核位于眼睛后部的大脑区域,它把记忆与感觉相结合,而产生恐惧等情绪,并具有恐怖记忆功能,当恐惧袭来时,大脑的思考部分便本能地服从杏仁核,优先于思考启动机体行动。在心理学上,恐惧的定义是机体企图逃避摆脱某种情景的情绪体验。生理上的反应是肌肉剧烈收缩,肌肉密度剧烈增加,能量急剧释放的过程。幼年动物恐惧较少,甚至没有。“初生牛犊不怕虎”,说的就是这种现象。一般人将之归结为“无知者无畏”,其实远非如此简单。正如人们怕老鼠、怕虫一样,明知其并无多大危险,但还是见到后就身不由己地害怕,说明鼠虫无害的知识并没有帮助人们消除相应的恐惧,说明人们对鼠虫的恐惧是一种本能性反射反应。

幼年动物对成年动物所害怕的东西之所以没有恐惧反应,原因在于印刻效应。即它们还没有达到相应的年龄段,其恐惧本能还没有被触发。这种机制有巨大的适应意义。幼年动物对于任何环境都是陌生的,如果一出生就具有恐惧本能,那么它将无法安心观察世界,了解、熟悉世界。好奇心就将被恐惧抑制而无从发挥。只有到了一定年龄,对外部世界具有一定的认识之后,才能启动恐惧机制,由好奇心和恐惧心两种丁反机制的作用下平衡着独立了解外部世界,积累生存经验。可以合理推测,对某些事物的恐惧反应是本能性的,是早已被写入记忆中的。“初现牛犊不怕虎”不是它没有怕虎的恐惧记忆,而是还没有触发恐惧本能。对某些事物的本能性恐惧在大脑中的写入过程可能受着基因的控制,因为记忆原本就是一种神经联系,如何联系,其实就是一种组织或器官的建构过程,其最初的建构,特别是印刻效应之前的建构必然是在基因控制完成的,印刻效应之后,转入学习阶段而变成信号驱动式建构,相当计算机中的事件驱动机制。

当某些信息通道受阻,或陌生环境中,大脑中枢会预设前提:自身处于危险之中,机体自动处于戒备状态,努力搜集危险信号,凡是不太熟悉的信号统统视之为危险信号。如果有突然而急促的信号传来,包括光影、声响等等,都会本能地视之为身体即将受袭的信号而本能地逃避。整个过程属于本能反射反应,极迅速。

2009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