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酥脆的感觉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1 16:22:51 | 阅读: 3026

卖了一袋“好吃点”饼干作早餐。路途之中,不求吃好,但求果腹。安装假牙后,咀嚼能力不及以往,爱吃饼干做零食。饼干在口,牙触即碎,轻嚼,能体会到那纷纷然变屑变粉的轻易轻松感,和唾成糜,加以甜而淡香,特惬意!

牙底传来若“脆”又若“碎”的清脆声音,上下牙床缓缓压迫,则发出类似于“酥”的略浊声音。意识到这正是三个字读音的来历。三个字分别表达了咀嚼酥脆易碎食物时的不同感受,有触感,有听觉,有合成的快意。酥是牙床轻缓压迫时的声音,脆和碎都是食物破碎过程经牙传导到耳中的声音,二者不易分辨。古人因此按照“事物自呼其名”的原则,形容有此特点的食物为酥,形容其口感为脆,形容其变化后的状态为碎,就像三者自呼其名、自我介绍一样。这样就在口语中抽象出酥脆碎三个词,用于交流经险,总结知识;文字兴起之后,又分别为之造字以便书写传于远人后人。字词虽然抽象,但只要细体会理解其意很容易,非常通俗易懂。

饼干由面粉和水和油烤制而成,与面包馒头不同,前者水分尽失,只是颗粒之间以角棱胶结成块,胶结力微弱,轻压即碎;后者尚余水分,被水膜包裹的颗粒接蚀面大,胶结力较强,更有充分水合的面筋细丝卷曲缠绕穿插其中,因此柔而不酥。牙是咀嚼器官,用以研磨散碎食物(参见《牙齿之别》和《识土》二文),在舌的搅拌作用下,与唾液和成食糜下咽。有牙,原本可以咀嚼进食谷物籽粒,只是谷物籽粒很小,不易悉数嚼碎,籽皮之类更是嚼不烂,于是古人想到用石头代替牙来磨碎谷粒。前不久,《神秘的地球》网站报道,考古学家发现了最古老的石磨,距今已有三万二千年(见《远古人类进行面粉生产的证据在距今3.2万多年前的欧洲》http://www.uux.cn/viewnews-75486.html),可见古人为了有效取食谷粒,开发新食源,也是蛮想办法的。石磨代替咀嚼,又带来新的问题,牙下岗了,口感没了,进食的乐趣全无,还谈什么“吃么么香”呢?于是,古人便粗粮细作,尝试着把面粉和水用火加工成各式食品,以体验不同口感,酥脆碎系列就是其中之一。食不厌精,说的就是这回事。

植物性食物与肉食不同,肉食不用嚼烂,可以整块下咽;植物性食物必须嚼成糜团才能下咽,吃甘蔗嚼不烂的渣屑甚至无论如何都无法下咽。其中的原因,动物细胞只有一层细胞膜包覆,而植物细胞外面还有一层细胞壁。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竖向排列而成,可以被胃液消化酶拆解破坏,释放出细胞质,进而被消化成可吸收的营养。细胞壁由纤维素横向斜向交织而成,胃液中没有消化纤维的酶类,所以细胞壁不能被胃液拆解,从而保护其内的细胞不被消化。植物细胞以壁与壁之间的果胶粘结在一起,植物碎块因此更难消化,咀嚼的作用就是破碎植物组织块并尽量破坏细胞壁,以便胃液消化。所以,我们的喉咙拒绝没有嚼成糜团的食物下咽。植物性食物中的纤维其实是微丝状的死细胞,其壁被强烈加厚,内腔很小,失去细胞结构只剩空腔,其作用是将活细胞或其他功能结构粘接在一起,并支撑植物组织成一定形状,甘蔗渣主要就是这类纤维。植物组织越老,其中的纤维越多;越嫩则纤维越少,越易嚼碎,口感越脆。所以人们爱吃植物的幼嫩部分。这种进食习性,表现在食品制作中,就是酥脆碎。

2015-11-25于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