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自然林业不简单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2 09:25:07 | 阅读: 2975
周三(元月13号),同事汇报介绍其赴德国考察学习近自然林业情况。近自然林业起源于德国,近来国内颇为盛行。
要点之一,考察地为低山丘陵,坡度平缓,可行机械作业。当地年降水量达800毫米,植树简单,播种即可,人工造林多为播种法。当地许多树种自然传种能力强,不需人为播种,空地几年中就会大量出现当地针叶树种落种苗。山毛榉自然传种能力尤其强劲,其种粒小,风传。播种时预留机械作业道路。
要点之二,人工林初期造林密度极大,远远超出以往想象。由此促进林木自然修枝,促使树干通直,此奠定后续经营目标树的选择基础。确定目标树后,每隔十余年间伐一次。目标树多为培育大径材,采伐期超过百年。
要点之三,伐桩留高约半米。当地专家称,以此作为林中昆虫菌类生存基础。采伐全为机械,先机械去枝,然后机械固定树干后以马口法伐倒目标树。修剪下来枝条铺垫于林内机械作业道中,以减轻机械碾压林地。
要点之四,当地主要目标树为橡树,其价值高,每方单价过万。山毛榉入侵能力强,多为间伐对象。考察地也有引自北美的树种,如北美黄松之类。
要点之五,国内人工林地坡度大,难以实施机械作业。初植密度小,自然修枝力弱,目标树需人工修枝。辽东栎多属多代萌生林,树势弱,高生长弱。播种造林受降水不足限制大。林分经营多采用全面采伐全面利用方式。国内难寻适宜林分试验近自然林业法,并因此演变为块状间伐改造。
启发之一,德国人播种造林或自然落种实生林,最大限度降低育苗造林过程的人为选择效应,有效维持了树种遗传多样性。这一点应该是近自然林业的核心思想,国内宣扬近自然林业为目标树个性化经营,其实只是表象。
启发之二,初植密度高,间伐保留适当密度,充分利用了植株间竞争法则,促进目标树干通直和自然修枝。其机制除传统所认为的遮光外,关键是他感作用抑制侧芽萌发和侧枝生长的效应,辅之以蛀干昆虫和半腐生菌择弱寄生过程,从而自然修去冠下层枯死侧枝。其间伐留高桩,修枝不清除,均在于保护林内生态链的完整性。反观国内,人工林完全违背这些原则,主要造林树种多非为当地乡土树种,以及全面采伐全面利用等,几乎切断了林地与当地生态系统的联系,导致生态链残缺不全,只能辅之以人工措施。
近自然林业核心思想,一是确保生态系统完整性,二是确保物种遗传多样性,三是充分利用竞争保证目标树材性优良,四是对于目标树利用其木材而忽略其传种性能,可谓真正近自然。反观国内林业,不过生产木材的农田而已。德国的近自然林业必须确保山林政策持续性,要以山林权明晰私有为基础,公有林往往成为当权者试验田,难保政策持续性。我国学之,宜以平缓湿润地仿效德国的近自然林业,以生产大径高价值木材;经济林效仿近自然林业无益;陡峭山林应归属全自然林,不以木材为经营目标,而享其生态、文化功能。更宜联户经营,杜绝单户零散经营,并尽除小农耕获观念,换以生态观念。
同事介绍,德国人选择目标树原则之一是分枝角度小。笔者分析认为,其原因有二:枝角小者乔性强,高生长势强,竞争力强,不易被压。如敦煌的李广杏。其二,就我观察,平枝常成把门枝,难被自然修枝,耐性强而高生长之竞争力弱。如刺槐行道树。
补遗:天水至武都路侧有刺槐密林,其干通直,枝角小,略与德国人的近自然林相近。武都胡志刚造林密度极高,弱木弯曲,干叶病虫渐多,已开始自然间伐阶段。可行近自然林业法。
我国人工林多同龄纯林,个体势均力敌,难以形成维护强势株干形通直的效果,而增大了他感互抑作用,小老头林故而比比皆是。
今天(18号),同事来办公室讨论德国近自然林业。同事介绍,德国人对于一些干扰目标树生长的竞争树,不是伐倒,而是在一定高处树干上斜砍一刀,不砍断,再将树冠压倒,使之发挥抑制地面杂草的作用。其法尤妙,值得深思并推广。向同事指出,其原理类似果树生产中的拉枝拿枝等措施,水平枝长势弱,丧失顶端优势。在德国目标树最优者为花旗松,二为落叶松,三为橡树。落叶松有欧洲和日本两种,均生长较慢,橡树生长尤慢,经营期高达180年。除目标树外,还有次目标树,更有生态目标树,即传种母树。选择传种母树时,树上有鸟巢者优先,其树不伐不修,一任自然。三种目标树分别标记。选择目标树要求由专业人员实施,间伐修枝也要求由专业人员实施。山毛榉自然传种力强,在密林中也可以高达二三十米。其人工林采用块状混交,一般混交块长宽三十米。德国近自然林业发展历史三百年。但据同事带回的德国专家PPT介绍,直到1986年,德国政府才将近自然林业定为基本措施。德国专家介绍,其近自然林业的核心思想有四点,一是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是充分利用自然力量保证目标树按设计目标生长,三是充分利用当地土著树种,另一点未能记下。德国人认识到,只有在密林中树木才能突出高生长并且树干通直,密度低时,树木往往形成粗大侧枝和圆球形树冠,干形不良。向同事指出,密林中林木之间的他感作用会互相抑制枝芽萌发和侧枝生长,加之虫菌寄生衰弱侧枝完成自然修枝过程。并指出,应该多用他感作用解释林学问题。
同事在德考察学习期间,正值当地开禁打猎活动,每年一定时间开禁。猎手必须有持枪证,集中后分组按划定区域活动,各牵猎狗助猎。一般小型猎可以带走,大型猎物则必须上交林地所有者,由专人取出猎物内脏,不剥皮,然后上交州政府。其地野猪多,为主要猎物。猎人尤喜射杀红鹿,但少有猎获,每杀红鹿一只还需付费五欧元。狩猎活动其实是有效控制野生动物数量的途径,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当时,笔者曾在QQ群里分析指出文冠果生长于黄土陡崖的原因,同事称同意我的分析。我接话进一步指出,简而言之,文冠果不是不能生长在平缓地,而是被其他生物排挤到陡崖上。进而又意识到,德国的近自然林业,其实就是利用竞争树挤压目标树按人类设计的方式生长,即通直高大,由此又进一步深化了进化生物学中选择压力这一重要概念,即选择压力挤压着生物向某一方向演化。
德国人还采用剥皮的办法伐除非目标树,将其树干剥皮一圈,促使其自然枯死。向同事介绍武都农民经验,剥皮伐树可以有效防止刺槐等萌蘖,并以栈糖渠模型予以解释,建议试用之。
2016-1-16初稿,1-18补记,2018-6-2修改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