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气管不严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5 06:34:41 | 阅读: 2541


新植树穴边缘埋有三个塑料管,管径约十五厘米,外露高不定,埋深不知,估计深至植树时的坑底。管壁散布小孔,孔径手指粗细,埋土部分也见壁孔。个别管沿风化破碎,碎片较脆,手可折断,材质估计为再生塑料。

新植大树配置通气管的事情并不多见,也不知是否有人专门试验过这个法子效果如何。南方海滩生长的红树林下,退潮后可见地表满布或直或曲的气生根,就是专门吸入贮存空气的根,供应根系全体呼吸之用。滩涂淤泥中空气被水排净,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不足以供给红树呼吸。红树们因此才有了气生根这种特殊结构。有人称这是造物主的精妙设计,把一切都归功于造物主,能少消耗脑细胞去理解世界,不失为省事之法。达尔文一派则解释称,气生根是生物演化的伟绩。红树们的祖先生长在滩涂,大都勉强生存,有些植株变异生出露出泥面的根,因而生存得不像同伴那样勉强,并能较多地开花结果传留后代。那些没能如此创新的植株勉强生存,可能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被排挤淘汰,或者总是传留下不多的后代,成为人丁不旺的旁支别系,终久绝灭。创新气生根的一脉人丁兴旺,并且一代又一代地在气生根方面推阵出新,终而演变成红树现今的模样,很好地适应了淤泥中没有空气的环境。有人试验在果树周围竖直埋设草把,用来将混有肥料的营养液或生产沼气后的沼液贮存并直接灌到树根分布层,称为穴贮肥水技术,肥水渗净后,由于草把内缝隙大,通气效果良好,有利于根系的生命活动,因而大幅度提高了果品产量。由此可见,新植大树的通气管正是模仿了红树的气生根和果树的贮肥草把,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土壤透气不良之弊。

什么样土壤通气不良?什么样的土壤通气良好?教科书的答案是,沙性土通气良好,黏性土通气不良。那么沙性土和黏性土又怎样分辨呢?两者的通气性又为什么不同呢?教科书没有解释,或者有却没能明确,易被读书忽略。

沙性土、黏性土,都涉及到土。字面意思,沙性土中含沙,沙是手捻呈颗粒感的微细石砾,地球人都知道。但是,黏性土中却不含黏,因为黏是形容词,不是指物名词。黏的意思是混水适量成团,可塑成任意形状而不裂损,土中含沙越多,沙性越强,可塑性随之削弱,以至散沙一盘。地质学上称岩石风化而成的碎屑为土,但是人们在这样的土中仍能分辨出砾、沙、土等。为了克服科学定义与人们日常经验的冲突,也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土,地质学又根据颗粒大小,把岩石风化碎屑由大到小分为砾石、粗沙、细沙、粉沙、黏土、胶粒。这种分法要量测颗粒大小,没有合适工具,要分辨这些东西,尤其粉沙与黏土,便会一筹莫展。科学到如此极致反而让人无所适从了,也是醉了!

由粉沙到黏土再到胶粒,暗示随着岩石风化颗粒的变小变细,颗粒出现黏性,并随之越来越强。黏性就是互相粘合力的大小。原来,随着颗粒变小,其表面因棱角凸起造成的电荷分布不均变得异常突出,尖锐的地方电性强,平整面电性弱,在水这种具电极性的液体作用下,细微颗粒就会电性吸引接成链结成网,表现为黏性。这种电吸引力比较弱,连接很容易断裂,但在水的作用又迅速连接到下一个结点上,也就是互相错滑着断裂又连接,从而在宏观上表现为可延展可塑性状。沙粒较大,表面电荷分布还算均匀,不足以表现为电极性,因此没有黏性。至于胶粒,由于更小,表面电极性更强,黏性也更强,以至于要特称之为胶结才行。

土因为细碎突现出黏性,那么除了地质学,或者说教科书认定的尺寸标准外,人们还能不能通过感觉分辨出土呢?有人会说,手捻呈颗粒状的岩石碎屑为沙,依此类推,手捻呈粉末状的石屑就是土。这大致是不错的,问题是粉末状的东西很多,又如何判定它是石屑还是面粉灰末呢?答案就在土字的读音中。《说文解字》的许慎认为,土读作吐,表示地表吐出万物的东西。许老夫子的这个解释,看起来很有道理,但经不住纠拮盘问。吐生当然是吐出来的,要张嘴的。想一想地表大张其嘴吐生庄稼树木,人怕不敢在地面行走了!好在大地没有张嘴,反而像挤出渗溢植物一样,不见丝毫吐的样子。许老夫子意识到土和吐这种读音和字义上的联系,是非常了不起的思索。其实,在笔者看来,古人称土为吐,表示土就是吐出来的东西,但不是地吐,而是人吐。吃东西时一旦察觉牙碜,人就会本能地立马吐出口中物。牙碜,指磨损牙齿发出的吱吱呻呻悚然惨人的声音。牙是人咀嚼进食的器官,很硬,只有与牙硬相当或更硬的粉末状物才能与牙相磨出声,至于沙粒则称为硌牙而不说碜牙。牙本身没有感觉,磨伤时不会产生痛感或其他不适感,但唇亡齿寒,人对牙的保护比眼球还强烈,所以磨牙声惨人,比眼里揉不得沙子更致人惊觉,因而才有把碜牙之物一吐为快的举动。这个吐就表现了土的特点,硌牙沙子也会让人吐出食物,但手捻一下就能找出颗粒状的硌牙物,但碜牙的土与食物一样捻之呈末呈泥,根本分辨不出来。古人就把这种让人吐却挑不出来的东西称为吐,其实是摹拟了口吐东西时的那个声音。稍稍思考就会明白,这个“吐”正是田地里生长庄稼的那些粉末,它因而也难免混进粮食里被人吃到引人吐食。胶粒比土更细,比人咀嚼时上下牙之间的缝隙还小,引不起牙碜惊觉,加之胶泥地上长不了庄稼,不易混入粮食中,古人便不在意它,专门起个名字指示称呼它了。总之,古人称土,指的是手捻呈粉末易混进粮食中致人吐掉食物的东西,这与现代地质学称黏土为“比粉沙细小的岩石碎屑”是相通的,两者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殊途同归,只是一个用牙来辨,一个用精致尺子测量。

沙粒土粒,形状都不规则,都不能互相面贴面背靠背地紧挤在一起,堆积在一起,粒与粒之间就会有缝隙。沙粒大,沙粒之间的缝隙就大;土粒小,土粒之间的缝隙就小。沙粒之间缝隙大,吸引力微弱,因而宏观上表现为松散;土粒之间缝隙小,遇水黏性明显但又不至于抱定不开,因而宏观上表现为松脆。沙粒肉眼可辨,沙粒间隙也肉眼可辨,这样的缝隙可充满水,但不能悬持水,水会在重力作用下呈下流之势,水下流走后,除沙粒吸附的水膜外,缝隙的大部分重新充满空气,因而通气良好;土粒肉眼几乎不可辨,土粒间隙更不可辨,这样的缝隙能充满水,也能悬持水,像毛细管一样,这些被悬持的水就是植物根系的工作对象,是植物的生命之源,土粒间隙还能把深处的水向上拉,如果没有被根系吸收,便送到地表蒸发掉,土粒间隙如此忙碌地倒腾水,通气的业务就荒废了。

农业林业把生长植物的地表层称为土壤,更把疏松肥沃的土壤称为壤土,意味着这样的土中既有悬持蓄水的毛细缝隙,又有通气的较粗大缝隙。其实壤字就表达了能通气这层意思。古人肉眼辨不出毛细缝隙,更认识不到毛细作用,但可以认定蓄存水是土的特性,而通气的好坏则要看土的蓬松与否,土越蓬松,其中可辨的缝隙越多,特称这样的土为壤。壤从襄,读音也从襄变化而来。襄字最初的意思是用衣服包裹,这个古意至今还遗存在镶字中,其实就是扣合在一起的意思;还有人认为其初意是在土地里开洞播埋种子,待种子发芽出土,同样如同镶嵌在土中。不管怎么释读,襄总须围成空腔才能容物,这层意思集中体现在囊字中。由此可见,从襄而成的字大多暗含空腔之义,如嚷、瓤等。因此,壤字表示布满肉眼可辨小空腔而宏观呈蓬松状的土,也就是通气良好又能蓄存水的土。

一般而言,人们不会把沙土说成土壤,也不会把干涸池底的板结胶块说成土壤。可见人们明了土壤介于二者之间,只是说不清道不明。结合壤字可知,土壤不会完全由土粒构成,否则就罕有通气的缝隙。事实上,土壤由沙粒、土粒、胶粒混杂而成,还混有砾石和腐烂程度不一的残根败叶,主体是沙粒和土粒,随着二者比例的不同,通气性能不同,沙粒多,通气良好,蓄水性能差,称为沙性土;土粒多,通气性能差,蓄水良好,称为黏性土;二者比例适当,或者经过长期耕作,土粒粘结成比较稳定的与沙粒相似的团粒,蓄水通气都恰到好处,就是壤土。

照片中的新植大树配置通气管,说明植树人明白其土算不上沙性土,更算不上壤土,应该视为黏性土。原来这个绿化小区使用的客土,是从别处挖取运来的土。这样的土大多是深层的生黄土,搬运铺垫后成为蓬松的碎土层,经水一浇就会沉实而显得黏重,干后甚至板结。植树人大概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直接为新植大树配置了通气管,而不计是否试验过其效果如何,反正想来只好不坏!想到就做到,更要想周到做周到,中国人最讲实用,反而觉得凡事先试验再实行很麻烦,兰州话叫泼烦!

几日前见到照片中的情景,心一动,顺手拍照,意欲对照自言。闲来观照,自感仅仅通气管一词就言尽全部,勉强叙说无异于牵强附会,因而犹豫起来。昨日兴起,对照手机叙写,写多少算多少。没想到扯成长篇!呵呵,莫道舌底涩,其实笔游龙。

201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