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臭椿妈妈真狠心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10 15:40:31 | 阅读: 3128

臭椿不能成林,散生种植,或者用做行道树单行种植,长势都很好,但连片种植就长势不良了,这是很多林业人都知道的事实。至于为什么,没有人解释过,甚至连臭椿的这个特性,都没有人著文论述过。1999年,梁一民从植物地带性分布规律出发,提出成林树种和散生树种两个相对应的概念,前者为地带性森林中的优势树种,如油松、侧柏、山杨等;后者则是其中的伴生树种,如是臭椿、小叶杨、白榆等。在《榆树的霸气》一文中,笔者指出树种散生性的根本原因,一是同种植株间强烈的他感互相抑制作用,二是母树对其冠阴下种子萌发的他感抑制作用(又称自毒作用)。笔者的这个认识也是2014年的论文《他感作用及其林学意义与思考》的一个重要观点。此后,笔者持续在城市园林绿化植物中观察各种他感作用表现形式,由于树木自然落种很少发芽成苗,母树抑制其种子发芽的现象一直没有观察到。去年夏天,笔者注意到一家单位栅栏绿化带内一株散生臭椿附近地面有落种幼苗生长,其母株冠阴下幼苗明显少于冠阴外侧,恰恰符合母株抑制其种子发芽的他感作用表现。见下图

psb.jpg摄于2016年10月24日

由图中情况估计,母株冠阴外侧幼苗密度至少超过冠阴下一倍,尤其树干邻近约一半冠阴的范围内不见一株幼苗。图中高大密集的杂草为灰条(俗称灰灰菜),与臭椿幼苗容易混淆,细观可以区别二者,灰条叶较小,近三角形,单叶;臭椿为羽状复叶,小叶近羽毛形,边缘细锯齿状。
该绿化带有中耕除草和灌溉管护措施,臭椿种子落地后被中耕措施覆于表土中,更因上方灌木遮阴,灌溉后,表土不至于迅速干燥,臭椿种子得机发芽,因此可见臭椿幼苗密集生长,如同苗圃一般。其他散生臭椿尽管同样大量落种,但缺乏如此有利于种子发芽成苗的条件,极少见到幼苗,也就无从观察母株的自毒作用了。
自毒抑制自身种子发芽成苗,看似不合情理:既然大量产下种子,就该允许种子自由发芽成长,如此狠心抑制种子发芽岂不怪哉?据美国学者解释,这是为了确保母株的利益。因为种子在母株树下发芽成苗,势必与母株争夺水分养分,侵害了母株的利益。所以母株总是设法给种子(果实)附加上各种利用动物、风力、水力、重力等传播的结构,促使种子远离母株。臭椿种子带翅,可以借风传播。其实,“
打是亲,骂是爱,喜欢极了用脚踹”,臭椿母株的自毒作用正是这样用脚踹的:其冠阴下被抑制发芽的种子,还有机会被风、水、重力、动物等携带传向远方。臭椿母株之所以如此狠心,也可以这样理解:种子在母株冠阴下发芽成苗,幼苗就会长久生长在母株的阴影里,难有出头之日,与其如此,不如逼其去旷野广阔天地里安家落户。

拍摄这张照片时,曾经设想,进入绿化带内,以树干为起点,每隔一段距离计数一下臭椿幼苗数量,完全可以定量地分析臭椿母株的自毒作用,撰写论文几乎唾手可得。一是笔者手懒,二是考虑仅有这样一例,恐被人指责证据不足,便没有实施。没有数据,只留下这样一张照片和这些想法,立此存照吧。
2017-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