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沙漠全部变良田?不要太浪漫!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7 00:58:41 | 阅读: 3152

朋友转发消息:中国科学家发大招:沙漠即将全部变成良田(凤凰新闻11-29 19:30)。拙行所见更早报道在十月份:用“胶水”把4000余亩沙漠变绿洲
确实是一个极棒的发明!

奇怪的是喻为胶水的报道反响不大,沙漠变良田的说法却带来一定轰动。
要想全部沙漠变良田基本是异想天开。水才是关键!
沙漠化的根本原因是降水不足,植被不良,大风吹扬表土,吹去在水作用下有黏性的土壤微粒,留下无黏性的沙粒,覆盖地表就成沙漠景观。西北许多沙漠年降水量不足百毫米,增加多少黏性纤维都无法保证有效盖度的植被,除非从外域引水。
“沙漠变良田”的报道称,破解土壤“力学密码” ,太夸大其辞!无视或否定了土壤学家的工作;所谓“土壤有“万象结合约束””,不过把土壤黏粒的作用机制换了一个说法!
“严格意义上还是在研究阶段,这一研究在书上找不到,我们就是用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来说话。”这个说法要么是不知,要么是无视。比前陕北有掺土改造砒砂岩植树种草的成果,也有使用保水剂改沙的研究,原理都是增加黏性,提高持水能力。
自然界原本就存在以枯枝落叶固沙增加持水力的现象,如红柳包、白刺包等,没注意过有没有如此揭示植物沙包机制的研究,但听过一个类似讲座。刘铭庭解释,红柳落叶含盐,盐能增加土沙黏性,从而层层固定落沙,积沙成包。
其实沙也有其利,地表覆沙疏松,能保持深层水分不被蒸发,深层残留黏粒可持水避免渗漏,提高了水分利用率。西北的砂田、红沙洋芋都用的是这个原理。
西北沙漠扬尘,沉降到乌鞘岭以东形成黄土高原,黄河穿过黄土高原带上泥沙到三门峡以东变成经常决口的不定河,沉淤出华北平原。黄河是中华母亲河,其经常性的决口造就了中华居安思危的气质。可见西北沙漠有其价值。
西北沙漠的形成源自青藏高原的隆升。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母亲河,那么黄土高原就是中华之父,不动声色却塑造着中华性格;西北沙漠就是中华之祖母,青藏高原则是中华之祖父。
2005年5月14日央视报道,复旦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研究,西北沙漠扬起的沙尘中富含二价铁,吹到东南沿海被工业烟气氧化为三价铁,大大降低了当地的酸雨现象,使得与西欧工业化程度相近的当地很少有酸雨。沙尘继续东移,逐渐沉降到海面,其携带的三价铁则成为海洋微生物的关键养分,西太平洋因此没有像东太平洋那样成为荒洋。
记得曾有资料称,日本的降雨过程中其主要的晶核物质就源于中国西北的浮尘。
可见,要把西北沙漠全部变良田,无疑是一场全球性生态灾难。

201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