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一罐菜粥,四大发明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7 08:34:57 | 阅读: 2892

psb (6).jpg

黑釉陶罐煮粥,周末早餐。

简单一罐粥,涉及四大发明,且看笔者分解。
一、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被世界各民族多次独立发明。陶器的发明,首先使古人更加方便地喝上开水。
开水杀菌消毒,有利于健康。没有陶器之前,古人主要利用烧石法得到开水,就是把石头烧热丢进容器中的凉水中,利用的石头的高温烧开水。旧石器时代,竹筒、果壳、大骨、皮囊之类容器均不耐火烧,无法直接架在火上烧开水。烧石法操作麻烦,还会给开水中带进杂物。陶器烧水则尽除烧石法的弊端。其次,陶器使古人吃上了煮制半流质熟食,笔者今日的菜粥就是明证。半流质熟食有利于体弱老幼病残者进食。其三,陶器可以长时间烧煮肉食至软烂,有利于病弱者取食恢复健康。其四,陶器可以贮藏水和作物种子,完全消除了鼠害为患。老鼠与人结伴,哪里有人居住,哪里就有老鼠,它们偷食人们贮存的饮水和食物,使人惶惶不可终日。笔者曾分析,人们之所以怕老鼠,关键在于它偷食饮水和食物后使古人在恶劣天气或食物匮乏时无以为生,怕老鼠的人对老鼠敏感,半夜听到老鼠动静便会高声尖叫,于是一起居住的人便会起身驱赶害鼠保护饮水和食物。这样,有怕鼠的人就会比没有怕鼠的人群具有更多生存机会。老鼠天生啃东啮西,否则它的牙就会长得过长无法进食。陶器坚硬如石,不怕鼠啃,使得人类在与老鼠的长期斗争中取得最终胜利。陶器是农业起源和进步的先决条件,没有陶器,古人就无法长期有效贮藏粮食,千挑万选留下作物种子终不免落入鼠腹。详见《鼠事三则》。
二、筷子
农业起源之初,粮食产量低下,定居的农民们少不了半年糠菜半年粮。我国北方气候不良,最早的作物是黍,就是小米,主要吃法是煮粥。古人为了节省粮食以备灾荒,会将小米加上菜叶树叶之类一起煮食。热粥中的菜叶树叶之类不易吃到嘴里,推测古人便寻来小木棍将菜叶拨进嘴里,长此以往,小木棍就变成了筷子。
如同今日笔者煮作早餐的菜粥,不用筷子,粥中的菜叶都不易用勺舀起来。筷子的使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长期练习,熟能生巧,人们才会把筷子用得上下翻飞,如同指头长出的一截,达到物我合一的程度。古人提出天人合一,估计就是从这个筷子的物我合一演变来的。筷子两根棍儿,合作起来,天衣无缝。中国人的合作精神大概也是从筷子中感悟来的。详见《筷子万岁》。

三、石磨
黍的籽粒紧紧包裹在稃壳中,不易煮熟,稃壳粗粝更难下咽,必须先用磨去稃壳,加工成小米后才能煮粥。最初的石磨由石板和石棍组成,大概使用的时候将粮食籽粒平摊在石板上,再用石棍碾磨,使稃壳脱落后再吹去或簸去空壳成为小米。这种方式费工费时,新石器时期的家庭主妇们大概每次仅磨出全家一餐的口粮就开始做饭,或者闲暇时磨些小米备用。石磨因此成为当时家庭主妇们最重要的用具,这可能是新时代墓葬中经常出土石磨的原因。石头磨米,难免把米磨碎成粉,但米粉不影响煮粥。由此,古人又认识到粮食加工成粉更有一样好处,就是有利于消化。原来,粮食属于植物性食品,其细胞具有细胞壁,即使煮熟,由于细胞壁没有被破碎,米粒仍呈粒状,人胃中消化酶无法溶解细胞壁,因此完整的米粒不易消化。与此相对照,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肉食可以完全被消化吸收。吃饭要细嚼慢咽,吃肉则可狼吞虎咽,就是这个道理。把粮食加工成粉,人工破碎了其中的细胞壁,因此有利于消化吸收。详见《客家人的擂茶》。
四、茶
毫无疑问,茶起源于古人煮粥时的菜叶树叶。这可以从“茶”的名源中看出来。茶与“摩擦”的“擦”字同音,其实就是煮粥时搅粥以免糊锅(陶罐)发出的“嚓嚓”声,尤其粥中加菜叶树叶时更要搅动,
至今有些方言里还把煮弱称为“擦粥”。推测,古人因此把添加进里的菜叶树叶称为“擦”,特别是一些树叶,毕竟树叶更易得到而且比较干净。许多树叶有微毒,煮熟后毒素被破坏,果腹无妨。许多树叶带有苦味,古人完全可以尝百草辨毒性,明白有些苦叶不仅吃来无妨,而且还有提神醒脑等好处。这样,古人就把具有提神醒脑作用的树叶逐渐集中到茶叶上,并沿用“擦粥”之“擦”称呼它。因为,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粮食基本能满足需求,煮粥加“擦”的做法逐渐消失,“擦”因此被转移用来称呼特定植物,这就是茶。
陶器,后来被我国先民发展为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英语“china”既表示中国,又表示瓷器,正是这个道理。茶是我国先民另一大发明,是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据称,在有些外语中称呼“中国”的一词就来源于“茶”。其实,笔者更看重筷子和磨两大发明,筷子使用是自我练习自我修养的结果,它让人时时体悟到反求诸己的自省精神;磨,尽管有磨洋工之说,但能在磨中消磨时光,求之不得呢!
201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