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这篇植物嫁接的文章写得真好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8 06:12:02 | 阅读: 3775

对于植物嫁接,有所涉猎,很不系统,很不全面,感觉很多东西都嫌肤浅,仅限于技术层面,读起来像喝白开水,很解渴,再无品茶鉴酒的体验。今天网查嫁接为什么要抹芽的解释,读到链文,开篇第一段就被磁住了。

链文:苗木的营养繁殖二---嫁接


南橘北枳,流行解释是“环境不同,表现各异”。但链文却另辟蹊径,解释为嫁接苗砧木复原现象,由枳作砧木嫁接橘枝成苗,种在淮河以北,橘枝冻死,砧木萌蘖枝条长成枳树。虽然从嫁接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解释不免牵强,但它毕竟不人云亦云,并且有利于人们弄清物种变化与遗传问题,生物个体虽然受环境影响有所变化,但不会被环境改为另一个物种,南方的橘树种到北方不可能变成枳树。古人不知遗传学,可以说南橘北枳以强调环境的作用,甚至能幻想老树成精变成人,现代人如果仍然囫囵吞枣式地理解南橘北枳,就会越学越糊涂了。“学而不思则惘”,说的就是这类事情。

链文称,嫁接起源于“连理枝”现象,是古代有心人受自然连理枝现象启发,经过思索试验发明而成。听到这样的解释,怎会没有醍醐灌顶之感?

“单子叶植物由于茎构造上的原因,嫁接较难成活”。第一次知道这个事实,此前想都没想过!读到这句话,立即就想清楚了其中的道理。单子叶植物茎内输导组织为维管束,其中输导水分的导管与输送有机营养的筛管聚集成束,类似多芯电线,在横切面上肉眼可以看到呈一个一个的点状。这样的结构在嫁接时,必须使砧木和接穗的维管束对准,而且还要导管对导管、筛管对筛管,就像显微手术一样,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维管束没有形成层,不能再生出新的导管和筛管,只要接错就再无改正的机会,接穗因此无法正常生长。一句简单的话,就让书本知识活灵活现起来,怎能不让人如饮佳酿?

“碧桃嫁接在山桃上,长势旺盛,易形成高大植株;嫁接在寿星桃上,形成矮小植株”。读到这句话,忽想起曾见过的一株寿星桃,特别喜欢,手机拍照。由于常清理手机上的照片,以为丢失了。结果在自己的QQ空间里翻了出来。

psb.jpg

笔者无能,无法分辨碧桃和寿星桃两个品种,但记得曾明确标记为寿星桃和碧桃的植株都比图中的树高大。该树近地表树干残存枯茬,由此看来,很可能是碧桃嫁接在寿星桃上而成。

这株桃树老态龙钟,又小巧玲珑,不愧其寿星之名。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树木生长不良,树龄很大,体量却不大,俗称小老头树,非常形象。黄山著名景点“梦笔生花”上的“花”就是一株长成小老头树的古松。从这个寿星桃来看,小老头树不一定是环境恶劣所致,也有本质如此者。“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寿星老只须得天独享,并不一定参天成材呢。

2018-5-26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