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黄杨抽叶子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8 12:01:10 | 阅读: 3447
2017-3-3傍晚手机摄于北京温泉酒店,大叶黄杨,早春枝顶叶片枯死现象
果树上有抽条子现象。照此看来,图中所示病态叶片可称为抽叶子。 抽条子,又称抽干,指开春枝条尚未发芽前干皱枯死的现象,多发生在木质化程度较低的新生枝条上,轻者枝梢枯死,重者全条枯死。一般认为,开春时土壤温度低,根系吸收作用不活跃,导致枝条发生生理干旱,新生枝条过度失水而枯死。图中大叶黄杨,又称冬青卫矛,属于常青树种。从图片上,病态叶均为梢顶比较幼嫩的叶片。大致与抽条子相似,因生理干旱导致叶片上半部分乃至全叶枯死。但从图中现象可以看出,抽叶子与抽条子有所不同,抽条子均是从枝梢开始向枝基发展,而在抽叶子中,枯黄变色的部分则发生在叶片中间病斑与健康部分交界处。这很值得深思。
示同一枝顶完全干枯的叶片与逐渐干枯的叶片
图上部示全片直接干枯的现象,偏左下为渐变干枯叶片。可以看出,渐变干枯的叶片自叶基部向叶尖逐渐失绿褐变,褐变到一定程度,突然干枯,形成明显的病健交界线。
图中所示叶片先发生变色现象,失绿变为黄褐色,干黄枯死则自叶片边缘开始向叶片中间延伸,估计褐变叶片终不免枯死。
从上述各种逐渐褐变继而骤然干枯的叶片来看,发生生理干旱的叶片首先是叶肉细胞中的叶绿素降解而失绿,其他色素因比较稳定使叶肉细胞呈黄褐色。随着失水程度的加重,叶肉细胞就会自溶死亡,估计是一种程序化死亡现象,细胞程序化死亡,又称程序性凋亡,指被邻近健康细胞指令执行自溶程序的细胞,最终丧失全部细胞结构只剩下细胞壁空盒子。由此看来,抽叶子与抽条子是相同的。
但是,第一张图片中的叶片却是中间干枯,叶上部仍留绿色。在抽条子中绝无这种现象。由此现象可以判定,当开春叶片发生生理干旱时,1)如果是严重到全叶片叶肉细胞都失水到不足以维持活力的程度时,那么全部叶肉细胞都被执行程序性死亡而干枯;2)如果仅仅叶缘部分的叶肉细胞失水到不足以维持活力时,那么就从叶缘开始被执行程度性死亡,表现为叶缘(包括叶尖)干枯;3)如果情况介于上述二者之间,那么就从能维持活力与不能维持活力的病健交界处开始,叶尖一侧一定宽度内不能维持活力的叶肉细胞被执行程序性死亡,表现为干枯带,该带之上的叶尖叶缘叶肉细胞则不被执行程度性死亡,直接干枯死亡,像割倒的青草一样,其中的细胞来不及自溶就死亡,从而保留了部分绿色。也就是说,在抽叶子的过程中,如果生理干旱程度只导致部分叶肉细胞不能维持活力,那么病健交界处发病侧一定宽度内的细胞被执行程序性死亡而自溶枯死,其余发病细胞则任其自然干枯而死,甚至可以未能失绿,即叶绿体尚来不及破坏。由此推测,抽条子的机制也是如此,即只是病健交界处病侧部分细胞被执行程序性死亡自溶死亡,其余枝梢组织细胞自然干枯死亡,只是由于枝条在冬季休眠时大多呈干枯颜色,死亡与否表观上区别不大,表现为自病健交界处向枝梢一致的枯死现象。
从上述现象和分析,进一步推测,所谓失水严重不足以维持活力,在微观上应该是细胞发生了不可恢复的质壁分离现象,导致组织内细胞间物质和信息联系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