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生态文明从小事说起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7-07 22:05:34 | 阅读: 2963

22.jpg

政治学习会上,同事分享有关生态文明的学习心得。聆听之中,决定待同事讲罢,通过五件小事谈一下自己的理解,分别是外国的、国家林草局的、省林业厅的、本单位的和自己的。最终因时间限制只讲了中间三件。
最近,国家林草局发布林业中长期规划,其中称到未来某年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木良种使用率分别达到多少多少。其实,林业规划一直沿用这样的说法,在经济利用为主的传统林业观念下,这种说法没有错,但在生态文明指导下的现代林业中,这种说法就有所不妥了。现代林业主要任务是建设、保护生态公益林,用材林、经济林经营已经降为次要地位,而森林蓄积量只是衡量用材林优劣的指标,不能用来衡量生态公益林。因此用森林蓄积量来说明林业未来的发展目标,显然忽略了生态公益林这一主体目标,背离了生态文明指导原则。用材林、经济林使用优良品种意在增加木材或林果品产量和质量,但优良品种遗传性状单一,用来营造生态公益林将严重削弱林木的遗传多样性,不利于林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而且,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明文规定,生态公益林要以乡土树种为主,要“乔灌草相结合,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相结合,营造混交森,增加生物多样性”。因此,规划中只提良种使用率无疑就把生态公益林排斥在外,同样严重背离了生态文明指导原则。
在省林业厅网站上有一封民众来信称,自己带孩子在敦煌旅游,专门腾出一天时间打算去某湿地观常野鸟,亲近大自然。结果被告知某湿地为保护区,严禁游客进入。为此,写信人建议开放保护区供社会公众游览观赏。网站答复称,保护区有严格管理规定,确实不对社会公众开放。随之又告称,某湿地正在编制旅游规划,争取开放旅游活动。湿地是迁徏鸟类不可或缺的驿站,各种野鸟在此休息寻食补充体力,以便迎接更加艰苦的征程。野鸟天性机警,很容易受人为干扰,影响其寻食休息。笔者在甘南碌曲的尕海湖边注意到,游览区的草地遍布野鼠,到处乱跑,最近的地方只与游客相距三五米远。当时还见到空中有老鹰盘旋,野鼠对老鹰完全视若无物。笔者对此很奇怪,直到看见老鹰在千米外俯冲才明白其中的奥秘。原来老鹰机警,回避在人近旁捕猎。近年来草原鼠害日趋严重,公路两旁、居民点周边更是泛滥成灾,原因正是掠食动物远避人类所致。因此,作为迁徏鸟类关键驿站的某湿地需要严禁游人干扰,即使编制出旅游规划也不可能被批准实施。可见网站答复人欠缺对自然保护的精深理解,仍未摆脱经济开发利用为主的旧观念,生态文明意识有待提高。
我单位在甘肃秦安扶贫,大力推广花椒种植。曾经有人提议在扶贫村结合路灯工程安装黑光灯,诱杀害虫成蛾,保护新建椒园。当初,笔者也认为这个建议很好,举双手赞成。不久前,中国农科院害虫防治研究团队来我单位座谈交流,他们也涉及黑光灯应用研究。座谈中,我单位人员提到扶贫安装黑光灯一事,并请教具体技术参数。没想到却被团队专家否定了。专家介绍,黑光灯一般只适用大面积连片的单一作物种植区,或温室大棚使用。许多害虫对黑光灯的紫外线光谱有选择性喜好,大面积单一作物,主要害虫单一,可以对症下药地安装相应光谱的黑光灯,效果良好,但这类窄谱黑光灯价格昂贵,国内尚无生产能力。椒园比较分散,对其害虫的光谱喜好不明,只能安装廉价的广谱黑光灯,这样会无区别地大量诱杀无害昆虫,而昆虫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在扶贫点安装黑光灯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害。听过专家的解释,笔者意识到,自己当初赞同黑光灯提议,考虑有所不周,只注意到了经济效益,根本没想过生态后果,完全忽视了生态环境的系统观念,说白了,对生态文明还没有深刻到灵魂深处,也有悖于自己从事生态恢复研究的身份。
当时没有说出的两件事在此一并说出。
网上读到一则故事。外国有人冬季开车游览途中,见路边一只小鹿与母亲走失,冻得瑟瑟发抖,于是好心把小鹿抱进车箱内,裹上毛毯保暖。然后电话求助当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保护专家电话告诉他,原本不该救助小鹿的,任其原地等待,其母亲自动
寻来保护救助小鹿。其实,见到同类情况,既不用施手救助,也不用投喂食物,更不要触碰小鹿,否则其母亲寻来后嗅到小鹿身上沾染的人类气息,会抛弃它,小鹿独自在野外再无生存下去的可能。因此,被救助的小鹿只能送到野生动物救护站,以后也很难放生野外。因为,小鹿离开母亲无法学会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受条件限制,救护站也无从教授小鹿野外生存技能,它只能终老救护站,实际上失去了作为野生鹿群一员的资格。也就是说,游客一时的善心大发,不仅没有真正救得小鹿,反而害了小鹿。因此,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强调,野外遇到走失的动物幼崽,不要轻易救助,任其挣扎求生其实就是最大的恩惠,至多在一定距离上遥控驱逐它逃到隐蔽的地方,然后迅速离开。记得有资料介绍称,国外规定,野外见到受伤的野生动物,要及时电话联系野生动物救助机构,擅自施以援手是违法的。其原因在于,普通民众缺乏野生动物救助知识,轻易动手不仅无益,反而会造成更大损伤。总之,生态文明不是善心泛滥,而是时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克制自己的行为。
前年夏天,笔者在巉口林场的油松人工林里独自考察,一时起意,顺手用手镐砍折几株丛生的油松,按现行规定,这是不对的。那片油松林营造于二三十年前,当时为了确保造林成活率,每穴定植多株苗木,少者四五株,多者达十余株。成林后再未进行抚育间伐,以至于一直多株同穴共生,争水争肥,长势都不理想。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之后,禁止任何擅自采伐林木的行为,连人工林抚育间伐也被严格限制了。笔者多次野外考察注意到,有时想挖一下树下土壤或砍开病枯枝干细看深究,却苦于没有合适工具,便在农贸市场上寻得一种手镐暂用,镐分两头,一头横刃,一头纵刃,效果不错(见图)。笔者当时注意到丛生油松互相影响得长势不良,想起一事,于是起意在一丛中选择两三株长势最弱的砍折,不完全砍断树干,保留一半折弯压倒树冠着地。这其实是一个小试验。有访问德国归来的同事向笔者介绍,德国有自然林业做法,其方法是仔细选择一部分适宜的树木作为目标树培养,其周围其他树木只要不明显影响目标树生长就不做任何处理,如果明显影响目标树时就间伐除掉,砍折树干弯倒树冠即可。至于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同事介绍说德国专家只提到这样做有利于生态系统完好,并没有细谈。笔者曾观察认识到黄斑星天牛具有择弱寄生习性。黄斑星天牛是一种常见的蛀干害虫,对杨、柳、榆人工林危害很大,人们研发出了很多防治技术,成效均不理想。笔者无意中注意到,这种天牛其实主要选择长势衰弱的树木寄生,
包括一些大树下层长势衰弱的侧枝,并不危害长势健壮的树木。由此,笔者认识到黄斑星天牛择弱寄生,在自然条件下,其实是一种自然修枝机制,它把树冠下层因遮阴等原因长势衰弱的侧枝钻蛀得千孔百疮,加速其枯腐朽断,从而完成修枝过程,促使寄主生长得高大挺拔,参见《胆战着感谢人类》。因着这个对黄斑星天牛的认识,笔者解释德国人的做法,其原因在于,砍折而不砍断树干,被间伐的树木不会一下子干枯,会逐渐衰弱枯朽,在这期间,就为一些择弱寄生的昆虫留下了充足的食源,从而保持其虫口规模,维持其自然修枝能力。其实,不止昆虫,菌类也如此,许多菌类属于半寄生和腐生菌,前者只寄生衰败的植物组织,后者仅以枯亡组织为生,两者合作同样在自然修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健康林分必不可少的生态因素。笔者的间伐小试验也正缘于这些认识,也正因为其违规,就只能是个小试验,浅尝止,浅尝
读了一些有关生态文明的文章和研究资料,说实话自感仍然不甚了了,这从前面的五则小故事中就可见一斑,因为对于这些故事,笔者要么听人解释,要么事后很长时间才意识到背离了生态文明原则,如果笔者身列其事,都难免犯同样错误,就像第三则小故事那样。这说明生态文明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稍不留意就落入窠臼。
勉强说几句一得之见,那么就从与生态文明并列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说起吧。农业文明中,人类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和驯化的部分畜力获取生活资料,力量有限,在大自然面前基本还是一个小角色,不免处处受制于自然。工业文明始自蒸汽机的发明,人类掌握了化石能源,进而又开发了电能和核能,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空前高涨,力量暴增,能够移山填海,变更江河,地质面貌都为之一变,生态系统也因为人类的活动而改变。这些在笔者的《地球上刻着一个人》一文也有所涉及。总之,人类取得了几乎与大自然平起平坐的地位。小孩子力量有限,熊孩子胡闹造不成多大损失。熊孩子长大,有了成年人的力量,就需要规矩和文明礼貌来约束了,需要平等待人。同样的道理,人类取得与自然平起平坐地位的今天,在大自然面前同样需要讲规矩,讲文明礼貌,克制自己的行为,平等对待大自然,再也不能像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初期那样天马行空,肆意妄为,每次行动之前,都要设身处地为大自然想一想,自己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大自然的正常运行,只要可能与大自然冲突相争,就“让他三尺又何妨”!或许,这样就差不多能做到生态文明了吧?
2018-7-7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