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树们的伤痕印记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7-07 15:36:42 | 阅读: 3049

古有走马观花,今则行车视树,虽然所见潦草,但也常常引发思绪万千。上午驱车巉口山间土路,就颇有观感。

在一面山坡退耕还林地注意到,地块不同,树的长势差别很大,好的地块中树势健壮,枝繁叶茂,绿意苍劲挺拔;差的地块中树势衰劣,枝秃叶少,尽呈小老树头情态,未老先衰。同行的巉口林场技术人员李振峰介绍:当地较早实施退还工程,始于2004年,至今长达十四年。工程中,由政府分发树苗交由农户种植在自家坡耕地里,检查成活率、保存情况合格后,执行政策,补粮补钱。但是退还农户态度各有不同,很有些人敷衍了事,植树质量差,成活率勉强合格,甚至有的人把苗木变成了烧柴,因为打工挣钱收益更好,人家根本不在乎退还政策的那点儿补助。也有人喜爱树木,珍惜苗木,植树经心,其退还地蔚然成林,长势喜人。

其实,曾多次注意到退还地树木长势衰劣的现象,每次都想当然地认为是地力贫瘠所致,未曾深究。今天在退还地里所见所闻触动思绪,意识到以往认识太过肤浅,退还成效不仅决定于地力,更决定于人力。这个人力,一是用心不到,敷衍了事;二是用心不当,自以为是,行事想当然。同行的绿化公司老板秦伯平介绍,园林植苗种树,很多人认为苗木成活关键在水,就玩儿命浇水,苗根埋土踏实后浇足第一遍定根水,过两天见树穴表土干燥发白,立马又一次大水满灌,结果苗木却并没有成活。其实,苗木定植后第二遍水才是成活的关键,浇灌时机非常有讲究,一般要在定植后十五天左右。原来,这时苗木根系因起挖形成的伤茬处出现白点,表明根系恢复生长,浇水恰到时机;之前浇水不仅无益,还会造成根系伤茬沤烂,再也不容易恢复生长,扎根成活就落空了。一般而言,植苗讲究大坑深栽,但秦老板介绍称,在定西一带荒坡春季种植山毛桃裸根苗时则以浅埋为宜,不能埋过苗茎上的土痕,要留出土痕以下肉红色苗茎两公分左右{注:刚与秦老板联系得知,埋深至原土痕最好,或许识记。2018-7-7}。原来,当地在桃苗定植后十五天左右会降下第一场春雨,降水量不大,只能渗透十几公分深的土层,浅埋桃苗根系正处在这层湿土里,又正值伤根恢复生长,尽得天时地利,自然而然地就成活了;深埋则错过天时地利。

种树质量不佳,苗木勉强成活,根系发育不良,未能在种植后两三年内完全恢复长势,不免沉疴难起,衰弱成小老头树。由此又意识到,植苗成活不仅有枯活之别,更有程度之异,以定植后完全恢复原在苗圃时的长势为最佳成活度,否则,长期不能恢复苗圃长势即为成活度低劣。苗木定植后,落叶树勉强发芽数个,枝短叶小;常绿树枝叶凋零,冠色苍黄,都是成活度低劣的表现。成活度低,其树势状貌如同人之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神情萎靡,乞哀告怜,毫无生命尊严可言!“敬畏生命”,强调在口头上很简单,要落实在一举一动之中就难了,稍不注意就会言行相悖,就像植苗种树,不用心,无所用心,自以为用心,要么使树生命尽丧,要么使树颜面尽失,都毫无尊严可言了。

行车观览中又注意到两件怪事。山杏林内和林缘常见自然散落的种子发芽长成的当年生幼嫩杏苗,却不见一株多年生的山杏幼树;二是林缘见有几株白榆自然落种而成的多年生幼树,但都呈灌木状,侧枝丛生,尽失主干明确的乔木形貌。由此联系起前两年独行巉口林野时见到相似情景。当时注意到很多侧柏自然落种幼苗,忽然不明不白地直立着干枯成柴,挖苗遍查不见丝毫病菌迹象,绞尽脑汁也没有想明白原因何在。另一次大概是8月份,向阳山坡中见到几株当年种子发芽而成的高达十几厘米的杏树、文冠果幼苗立枯,叶片枯黄如同被火烤过,因而猜想幼苗脆弱,被炎炎烈日暴晒而枯。几件事情联系起来,可以很容易地解释荒坡杏林中只见幼苗不见幼树,其原因在于杏苗第一年均被暴晒干枯,但不容易解释本质为乔木的榆树其落种苗在荒坡中为什么长成灌木的原因。就在后一个问题在脑海中闪现之际,忽然想曾见资料称,树木幼苗期适应环境所形成的生长习性将持续终生,育苗地干旱瘠薄,育成的苗木比较耐旱,移植到湿润肥沃的造林地上,其生长仍然表现为旱生化特点,生长较慢却很抗旱,反之亦然,湿润肥沃的地里育成苗木移栽后仍然性喜水肥,抗旱能力较差。树木的这一生长特点,很像动物的印刻效应。

1910年,德国科学家海因洛特实验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出生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亲生母亲后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如一只狗、一只猫,甚至者一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对某个物体的跟随反应,它就不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小鹅只承认它第一个跟随的活动物体,无视第二个,哪怕后者是它的亲生母亲。后来,这种现象被另一位德国科学家洛伦茨称为“印刻效应”,洛伦茨是海因罗特的学生,此后因为研究印刻效应获得诺贝尔奖。印刻效应指动物在其幼年发育中某个关键期通过模仿固定形成的某种行为模式,模仿对象错误就形成错误的行为模式,错过模仿关键期则再不会形成行为模式,“过了这一村就没有了这一店”。一岁大小的幼儿模仿成人双脚行走,但是被母狼收养长夺狼孩却像始终像狼一样四肢行走,原因就在于,在学习走路的关键,狼孩模仿了狼妈妈而固定形成了四肢行走模式。天生聋哑人其实有着健全的说话能力,只是在其学习说话的关键期,大致也是一岁左右,由于失聪听不到父母亲友的说话声,没能模仿着练习变化口型舌型发音,其发声器官没有能够形成说话模式,最终再也无法学习说话,只会“啊啊”乱喊了。1920年,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发现两个狼孩,大的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被收养在孤儿院,一切生活习性都像狼一样。小孩一年后夭亡,大孩活到17岁,25个月才学会第一个词“ma”,5年多才会用两脚走路,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爬行,最终也没有真正学会说话。两个孩子不幸的根本原因在于,在习性形成的关键期没能学人为人,而错误地仿狼成狼。

由此推测,与动物的印刻效应相似,树木也会因苗期遭遇形成固定的生长模式,如同印记一般终生不变。干旱坡地中榆树落种苗因适应环境而灌木化生长,即使长大后遇到丰雨年依然萌枝杂乱不分主干。植苗成活度低下形成的小老头化生长似乎也是一种印记效应,因为枝条上的芽体就是雏态的枝条,萌发生长中的新枝则相当于寄生在母株上的一个幼苗,母株供应水分养分的可能很好,也可能很差,新枝发育发要与母株水分养分供应能力相适应,从而形成固定的生长模式,进而传承给子代枝条,表现为印记效应。

12.jpg

上图是十多年前笔者拍摄于庆阳宁县招待所院内。图中间为圆柏,树高十余米,枝冠呈葫芦状,束腰处高八米左右。圆柏枝冠呈圆锥形,或者近似宝塔状。从图中的情形来看,这株圆柏的葫芦状枝冠绝非人为修剪而成,因为其枝冠没有明显的修剪迹象,邻近的圆柏枝冠更是正常呈锥形。当时解释,这株圆柏种植后由于浇水施肥不当成活度欠佳,全冠发枝数量少而且生长短促,以后树势复原,树顶生长正常,侧枝抽生得多而且长,冠径扩大,但定植时冠顶处侧枝因为当时长得短而呈束腰状。现在想来,印记效应可能在其葫芦状枝冠成因中也占有相当比例。定植后一两年内,这株圆柏因为成活度低下,枝冠外围新生枝因印刻效应而形成抗旱模式,生长较慢但比较抗旱,树势复原后,其子代枝条仍然传承抗旱模式;冠顶顶芽萌发形成的新梢,由于顶端优势强盛,抗旱生长模式被扭转变成喜水模式,生长较快,但抗旱能力较差,其形成的侧枝传承喜水模式,生长较快。也就是说,定植时冠顶以下的老树冠因为印记效应以抗旱模式生长,定植后冠顶新生的枝冠则以喜水模式生长,老冠生长慢,新冠生长快,导致束腰形葫芦状维持不变。
种植后长成葫芦状的柏类树木,在气候比较干旱的甘肃各地并不少见,只是有的很明显,非常典型,有的不太明显,反而有些歪瓜劣枣了。例如下图。
11.jpg总而言之,印记效应说明,植苗种树,不是种活了就完事大吉,重要的是给树以生命的尊严。
2018-6-30晨忆于定西,7-6修改定稿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