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经验

文献引用要讲规矩(增加一条链接)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12-04 14:01:31 | 阅读: 4625

朋友讲过一个小故事,印象深刻。朋友投稿国外名刊,很快返回审稿意见,指出某处引文属于辗转引用,不是发表其文的原始文献,要求作者务必追溯到引文首次出现的原文,通读后再决定引用与否。朋友为此很花了一番功夫,最后发现在辗转引用中对原文有所断章取义,原文其实与朋友的文稿所论之事没有多大关系,因而修改中删掉了该处引文。

对这个小故事印象深刻的原因,一是它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精神;二是它有效避免了三人市虎进而以讹传讹的错误;三是它充分体现了对引文原作者的尊重,承认原作者的“优先权”和“著作权”,避免了张冠李戴;四是通过文献追溯,有利于作者系统化相关知识,加深对相关事物的理解。

文献引用内容的包括论题、观点、概念、理论、方法、结果、结论或事实、数据等。在引用某人的观点时尤其要注意,其观点必须有一定事实依据,不宜引用尚未证明的解释性观点,即简单的说法,即使其说法很有冲击力,很新颖,否则就会在辗转引用中陷入“三人市虎”的泥潭。曾经有一个说法警告“敦煌将成为第二个楼兰”,广为流传,笔者追溯发现,这个说法最早由北京林业大学某教授在考察中随口提出,并没有经过严谨论证,尤其该教授研究领域与荒漠生态学关系不大,其说法并没有太大说服力;而且在其流传过程中出现较大歧义,参杂进许多引用者个人认识(见《甘肃林业科技》20133期《“敦煌将成为第二个楼兰”预言的由来与流传》)。“可持续发展”“生态修复”“适地适树”“乡土树种”等术语,都存在类似望文生义式的引用,以至于在不同文献中这些术语含义模糊不清,带来很大混乱。因此,在文献引用中必须通读原文,仔细判别说法和观点,再确定引用与否。

温斯托克(M.Weinstock)研究认为,正常的文献引用动机有15种:1)对开拓者表示敬意;2)对有关著作给予荣誉;3)核对其所用的方法及仪器;4)提供背景阅读资料;5)对自己的著作予以更正;6)对别人著作予以更正;7)评价以前的著作;8)为自己的主张寻求充分的论证;9)提供研究者现有的著作;10)对未被传播、很少被标引或未被引证的文献提供向导;11)验证数据及物理常数等;12)核对原始资料中对某个观点或概念是否被讨论过;13)核对原始资料或其他著作中的起因人物的某个概念或名词;14)承认他人的著作或概念;15)对他人的优先权要求提出争议。出于阿谀、自诩、互相吹揍、维护学派利益、袒护特定观点等目的,或迫于某种压力带来的文献引用均属非正常引用,必须杜绝这类非正常引用。

下面介绍几篇有关文献引用的文章

1、朱大明:文献引证的目的是什么?科学时报,2009-7-16

2、邵文锦:引用文献的基本原则和目的。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32期;

3、王懿,刘湘,杨丽洁,刘黎明:论文写作中参考文献规范引用的意义。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6期;

4、马川建:论文写作中引用参考文献的思考。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期;

5、杨玉香:参考文献的合理与规范引用。河北医学,20108期;

6、佚名:论文写作中“参考文献”与“注释”之区别。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期。

2018-8-20于兰州

增加几条链接

文双春:我们要不要避免引用坏人的论文

引用文献在学术研究中只有两个目的:一是承认前人对你的工作所依赖的知识的贡献;二是用另一位学者的工作建立你的研究所依赖的一些其它观点的可靠性或真实性。由于一位学者的不当行为(无论他是性别或种族歧视分子还是性骚扰者)而不引用其工作,就背叛了整个学术事业。从严格的学术伦理上讲,故意回避必须引用的文献,也是一种不同程度上的学术失范行为,尽管这种行为不如剽窃或伪造数据那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