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吃猪肉?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9-03 13:49:12 | 阅读: 5388
前几天张掖公差,晚饭后与同事散步闲谈。
同事称:网上有人介绍古人不吃猪肉,主要吃羊肉。
笔者笑言:这种说法太极端。汉字中有“豕、彘、猪”三字,均统称猪,而羊只有一个“羊”字作为统称。说明古人更重视猪。猪羊都不是役畜,岂有吃羊肉而不吃猪肉的道理?
同事分析:或许猪肉是贫贱人家吃的,羊肉是富贵人家吃的。
笔者接话道:这话有理。我曾指出,“家”字之所以被古人写成“房舍下有豕”的形式,关键是小农经济中家家户户养猪,以便转化泔水、麸糠等厨房废弃物,并积肥养田;年底杀猪吃肉,过肥年,享受全年劳动成果。家中不养猪,算不上正常农户人家,不能称其为家。现在流行循环经济,其实,猪就是小农经济循环的中枢环节(见笔者《说猪之一》《说猪之二》《说猪之三》《说猪之四》等文)。所以,猪是农户大众的肉食。
同事进而分析:猪肉肥腻,加工起来很麻烦。所以不被富贵人家喜欢。
笔者接话道:这话是对的。“没有张屠夫,不吃带毛的猪”。说明杀猪是个技术活儿,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我曾指出,“彘”字之所以包含一个表示箭头的“矢”字,原因就是在尚没有长尖刀具的古代,人们用弓箭射破心脏杀猪,至今杀猪仍以尖刀刺心为要点(见笔者《也说张屠夫》)。杀羊简便,普通人就能做。所以,想吃肉时,杀羊最为便捷,杀猪就有些等不及了。羊肉可烤可炖,不需调料,有盐就可,一个多小时就能上桌。古代没有适于炒菜的铁锅,不能炒肉片,吃猪肉只能炖,没有适当调料,味道口感就差了。猪有皮下脂肪,剥皮不易,带皮肉炖起来更是费柴耗时。另一方面,羊个头小,出肉少,小者十几斤,大者二三十斤,放开吃,两三天就能吃掉一只羊。猪个头大,出肉多,小者数十斤,大者百多斤,放开吃也要五六天才能吃光猪一头。古代没有好的肉食保鲜技术,天热季节杀一头猪,几天内吃不完肉就坏了。只有降冬季节杀猪吃肉最适宜。所以,在古代,羊适于做四季时令肉食,猪则适于做年肉或宴庆宴肉。四季肉食是富贵人家常态,农户人家只能偶尔为之,前者被古人记录下来,造成了今人误会。许多历史学者解释历史现象多是文献来文献去,不参考民俗,更欠缺相关专业知识,不免以偏盖全,误会古人。自然科学学者不重视人文历史,没有兴趣用专业知识解释相关历史现象,任由偏科的历史学者说三道四,实质上少了一份科学家的担当。
《孟子•梁惠王上》认为:鸡豚狗彘之类的家畜,按时喂饲,七十岁的人就能经常吃肉了。《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赐之彘肩”,彘肩就是猪的前腿肘子(见笔者《理解鸿门宴》)。可见,古人是吃猪肉的。汉代以前以农历十月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改元为太初元年,规定以立春节气所在的正月为新年第一个月。也就是说,太初元年以前,我国在农历十月过年,之后则变为正月过年。发生这种改变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十月时天气尚热,过剩的年猪肉不易保存,也可能与农历十月刚刚入冬农活尚多农闲不易有关,也是汉朝重农轻商治国理念的反映。巧合的是,汉武帝幼名就叫刘彘。
2018-9-3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