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古今识蔷薇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5-31 12:50:01 | 阅读: 6714
出差期间,中午独出漫步,沿所宿宾馆对面的马路且行且观。注意到一家单位铁栅栏围墙长满蔷薇,绿叶尽落。想起兰州、武都也多见这样种植蔷薇的情况,因而意识到“蔷”字源自墙,指附墙生长的植物,“薇”字则百思不解。手机查寻同音字,见猬、偎二字,悟得“薇”兼有猬集、依偎的意思,刻画出蔷薇枝条交横猬集一团又依墙生长的样子。蔷薇枝条长有刺,更像刺猬收缩一团,百物莫侵。蔷薇二音合起来说,明确指称猬集一团依墙而生的植物。
蔷薇为藤状灌木,其枝条上的刺,长度略小于小指甲,基部长扁,轴与枝长相同,刺尖半弯向枝条基部,这种刺俗称倒钩刺。倒钩刺很厉害。当你排挤灌木斜展的枝条前进时,必然紧贴枝条一边挤开枝条,一边向枝条顶梢方向行进。如果枝条上是直刺或弯向梢端的正钩刺,你可能仅仅被刺被划伤,但倒钩刺就不同了,它势必会刺入你的衣服或皮肤,而且越刺越深,像王八一样死咬不放,你就是后退都无法拔出倒钩刺。尤其,如果你要挤开的是交叉枝条,长有倒钩刺的蔷薇枝条就会互相钩连在一起,并在你身上扎满倒钩刺。而且你越向前挤,蔷薇枝条钩连得越紧密,让你进退不得。因此,只要蔷薇猬集一团就会百物不侵,莫说长满细毛的牛羊,就是连皮糙肉厚毛寡鬃硬的野猪也休想从蔷薇丛中冲过去。
因此,蔷薇猬集一团是其有效阻止内部枝条继续受害的关键。如果没有倒钩刺,猬集一团就失去自我保护的意义,而变成牛羊的饭团。猬集一团又说明蔷薇要求土壤比较湿润肥沃,否则就无力供养猬集成团的众多枝条。
倒钩刺是蔷薇的精妙之处,仅仅把刺倒向一弯,蔷薇就做到了其他带刺植物需要很多刺才能做到的事情。蔷薇枝条上的倒钩刺并不多,大概每隔半寸长一刺。与此相对应,小檗上周身长满刺,也不一定有效自保。蔷薇还有更绝的。蔷薇有两种枝条,一种比较短直而硬,能够正常开花结果,上面的刺细瘦稀疏;另一种长弯而脆,常常鹤立鸡群般地长出树冠之外,开花结果较少,上面的刺粗壮,张牙舞爪,一副“别惹我”的样子。这样的长枝条互相钩连起来,恰恰保护了树冠中结果短枝免受动物侵害。也正因为有这样的长枝条,蔷薇才会爬上墙头。与攀援植物不同,攀援植物都是通过吸附、缠绕等方法爬上其他树木或悬崖峭壁的,蔷薇则稍稍钩连一下就能攀附而上。因此,蔷薇枝条会沿墙而上并铺散开来,又有委身于墙的意味。所以,“薇”还有一层委身的意思。
因着蔷薇的这些特性,一些山区农民喜欢栽植蔷薇用作篱笆,保护田园、宅院不受侵害。可以想象,古时候人们也是这样大量用蔷薇作篱笆墙的,并因此起了一名字来指称这一植物,说成墙猬(委)。这样推测,并非表明古人深入认识了蔷薇特性,那时候生活艰难,人们怕没有精力如此条分缕析。他们只要注意到这种植物委墙而生猬集一团,像刺猬一样多刺自保就够了,就足以通俗易懂地互相介绍并令人印象深刻了。
次日,与同事再沿原路一边散步闲谈,一边观察蔷薇,顺便采集蔷薇果实,打算播种试一下。又注意到蔷薇倒钩刺疏密程度在不同植株间明显不同,有的几乎无刺,有的则非常明显,尤其长枝上的刺疏密变化更大。总起来看,蔷薇的刺有减少趋势,即大部分为少刺植株。这应该是人为有意无意选择的结果,即人们更喜欢栽植少刺植株,导致其比例上升,而多刺植株的比例下降。向同事分析说,古人种植蔷薇主要目的在于用作篱笆墙以防止野兽入侵。古时候人口稀少,山民院外就是荒山野岭,走兽出没,以带刺灌木为篱笆墙可防大型野兽入侵院内,尤以蔷薇最为有效。蔷薇猬集成团相联成排,围成院落,其枝条交横钩连,越冲越紧,野猪也不得冲破。如此利用便开始了对蔷薇的人为选择过程。栽培蔷薇处于人为半控制状态下,野生蔷薇的花粉较少传到栽培蔷薇上,被人为选留下来的性状较少被野生性状混杂,从而保证了人为选择的有效性。选择效应首先作用于花形花色上,人们喜欢花朵美观、赏心悦目的蔷薇,其株下散落的种子生出的幼苗容易被人引种。因此,花朵性状越来越倾向于招人喜欢,蔷薇因而成为美花丽朵的代名词。这时,有路人怀疑我们采集蔷薇果实:“能种出来了吗?”一言惊醒梦中人,由此意识到,其实蔷薇主要采用压条或扦插繁殖,这种无性繁殖更容易突出人为选择的效果,其幼苗与母株几乎是一样,母株是什么样子,幼苗就长成什么样子,因此能够大大加快选择进程,只需经过几代选择,栽培品种就会与野生品种变得大不相同。蔷薇因此也从护院灌木变成了著名的观赏植物,发生了功能转移,人们因而不易搞清它的来龙去脉。
需要说明的是,蔷薇一名最初只在人们口耳之间相传,后来出于书面记述的需要,才有人选用已有字,写作蔷薇。蔷字古代读作“色”,与啬、穑同音,指一种蓼类植物,现代读作“墙”,专用于蔷薇一词;薇字古代指野豌豆,《诗经》有采薇名篇。
蔷薇俗名有很有多,白玉棠、倒钩刺、和尚头、红刺玫、红根、棘子花、七姐妹、七星梅、七姊妹、墙蘼、蔷木苔、山棘子、山玫瑰、石珊瑚、小金樱、衙门蓬、野棘蓬、野玫瑰、野月季、营实、营实墙蘼、子驮娘、刺花树、刺仔花、粉团花、红刺梅、蔷蘼梅、薇蔷、小刺仔、小金英、月月红,等等。造成俗名众多的原因,一方面是各地的人们对蔷薇的认识角度不同,有的关注其花朵,有的关注其刺,有的关注其生长习性,有的则类比为另一种相似植物,从而得到不同的形象化俗名,这样的俗名不求多么严谨,只要足以与当地的其他植物相区别即可;另一方面则是不同记录者带来的差异,同一个词,不同人听到的语音有会略差异,加上个人理解的不同,就会选用不同的文字记录俗名,例如,刺玫花、刺玫塔、刺梅花、刺木苔四个俗名,其读音非常接近,明显是记录人用字不同造成的差别,再如墙蘼、蔷蘼梅、薇蔷三个俗名,明显是蔷薇的近音异写。由此可以推测,古时候,蔷薇也有众多异名,比较通行的是蔷薇一名,并被记述者严谨而形象地写作“蔷薇”,根据优先原则,这一名称便成现今的通行名。
注:“蔷薇”一名最早见于陶渊明《问来使》: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20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