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寿鹿山记行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5-31 12:52:38 | 阅读: 3477

七月二日傍晚到寿鹿山。

传闻仙人骑白鹿,青崖脚下抛朽骨。避暑寻入山中来,唯见烟雨满幽谷。

寿鹿山距兰州一百四十公里,地处腾格里沙漠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周围被荒漠所包围,素有“沙漠绿岛”美誉,因常有白唇鹿出没林中而得名寿鹿山。展眼望去,但见山体巍峨,蜿蜒生动,松林苍莽,绿波荡漾。

寿鹿山建有自然保护区,属省级森林公园。公园大门为三门四柱仿古式牌楼,古朴雄伟,牌楼正中雕刻“寿鹿山”三个大字,笔势遒劲,赫然醒目,为赵朴初先生手笔。

寿鹿山属于祁连山东端支脉,海拔二千二百至三千二百米,森林面积近四万亩,以天然林为主。这里夏日青山叠翠,鸟语花香,清凉可人,清新怡神,是暑日消闲度假的好去处。

晚饭后,独自漫步于林中小路。先是鸟虫鸣声四合,各展生机。鸣声困乏,又来细雨凑趣。万籁俱寂,山峦沉沉,唯有雨滴点点飞吻腮颊,细语若无,清爽如丝,沁入心脾。被夜色拥抱,被清凉浸洗,令人忘我,只剩下一个空空灵灵的水晶魂魄在游走。原来夜色非必月光如银,难怪有人“愿这林中的小路默默伸向远方”,有人“旨在远游,旨在远游”。创世前的上帝大约就是这样的一个魂魄。

次日早起,夜雨依然,复自寻路漫行林中,所见所闻恰与昨夜过程相反,有诗为证:

无眠辗转天微明,移步出门向林径。夜雨扑面自称能,未曾泯灭鸟鸣声。

在寿鹿山,公历七月,鸟虫合鸣有两个时段,一是自黄昏至晚十时许天光尽没之间,二是自天光微曦五时许至日出之间。草木浓密,其中鸟虫互不相见,非以鸣声不可互相联系。鸟虫鸣叫或者用来结伴聚群以求安全,或者用来争伴成侣以配佳偶。电视纪录片《地球脉动》介绍,雨后空气凉爽湿润密度大,不仅能使声音传得更远而且清脆激越,听起来鸟虫叫得更欢。清晨和傍晚,空气同样凉爽湿润,鸟唱虫鸣同样欢快悦耳。

鸟虫晨鸣而天下大白,古人因此称日出后能够看清楚周围事物的状态为天明,即鸟虫鸣唱带来的能够见物劳作的状态。明者,鸣也,日将出而鸟虫鸣,日既出而万物动。日与月,世间大明。日月合璧,可刻画其明之形状而不可言其音声,古人故借鸟虫鸣唱之声言之。这就是“明”字的形音来历。“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古人称公鸡为“司晨”,每家每户都会养鸡,其中少不得一只公鸡,除了经济用途外,最重要的就是将公鸡用作闹钟,叫醒自己早起劳作。

我国的语言文字十分独特,天亮称明,天黑称暝,“明”与“暝”同音而含义截然相反。“暝”字的字形表示日光泯灭昏暗,其读音同样来自日落时分的鸟虫向晚合鸣。暝者,鸣也,日将落而鸟虫鸣,日既没而万物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也是古人“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表现之一。

不知不觉之间,天光大明,细雨中注意到,雨水在草叶上积聚,压弯草尖,草叶随之抖擞,复又挻起。细雨渐渐如烟如雾,斜飞着落卧在草叶上,一动不动。雨水压迫着叶片,草儿沉思:雨水还是阳光?哈哈,自然是阳光下思念雨水,雨水中思念阳光!

城市生活便捷而富裕,水电暖讯,衣食住行,但有所欲,伸手即得。住在城市,天明前偶尔会传来几声鸟语,鸟语出于疏落的树丛间,提醒着人们,人无论多么超物绝伦,仍是大自然的一分子。这时,床上待起的人们,想起即将开始的人海逐波,不免向往回归自然。回到自然中的人们,心旷神怡之后,又将注意到鸟儿们虫儿们常为一口食纵身危险,风中雨中只能蜷曲身体以求自蔽,在庆幸自己未落其伍的同时,又会向往城市生活的便捷。这看起来很纠结。纠结越扯越紧,把纠结松施开来,人便会像草像木,在雨水中思念阳光,在阳光中思念雨水,在思念中张扬出一个绿色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