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擂茶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1 12:04:09 | 阅读: 3048
今天的在电视上看到客家人有一种擂茶,其制作方法很特殊。先将茶叶放于钵中用杵研磨成沫,类似于日本人的沫茶。据称,日本人的沫茶传自于唐朝的中国,与客家人的擂茶有同源关系。客家人将茶磨成沫后,倒出,再放入炒熟的芝麻、花生、豆米等物,依次分别研磨成粉。再放入茶沫混磨一番,最后直接向钵中冲入开水,沏成粥状,分装入碗即可食用,还可以加入黑糖,以增其味。钵缘有嘴,可以直接将茶倒入碗中,很方便。据称,擂茶是客家人的待客必备物。客家人认为,客人远道而来,只以青茶一杯待客,有失礼恭敬。必须于茶中加入充饥之物方不失主人殷勤之意。可见客家人的擂茶与兰州的油茶、北京人用糜子面炒熟冲制而成的茶汤,以及河北人用开水直接冲沏面粉而成的茶熥非常相近,都是粥状物,都接近茶的原始意义,即混树叶菜叶与米熬制而成的粥,是古人的日常食物。
客家人研磨食物成粉的方法可能也是石器时代的遗风。在大学生物化学试验中也常用该法研磨植物样品,并且还加入一些石英砂之类物质,以提高研磨效率。前有文分析,研磨方法是新石器时代加工石器的主要技术,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人精湛的玉器加工工艺,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研究”一词,就是研而究之之意。
昨晚央视十台《探索发现》栏目报道,在裴李岗文化遗存的墓葬中,男女陪葬物各自成套,非常一致,男性均为石斧、石刀,女性则为石杵、石磨盘。石杵石磨盘配合使用,用来去除谷壳,或将颗粒碾碎,以便烧煮成食物。或许,石磨用久之后,盘面下凹,再不利石杵横向碾磨,有人尝试将杵直立起来,用端头研磨,而发展出研磨法,并试制发展出专门的工具。其实早期的石杵并不应叫杵,而应称之为磨棒,因为它是平置使用的,而杵是竖直使用的。陶器出现之后,人类完全具备了用火烧煮食物的技术,并能有效储存食物。陶器中存放的食物、饮水不易被无处不在的家鼠偷食,而且大大开拓了食物资源,能够把老熟的植物籽粒加工成熟食,从而导致男女社会分工,女人在家照顾孩子,男人在外采集植物籽粒或狩猎捕鱼,带回家中,交由女人加工成熟食,或储存起来以备无食可采时之食。这样磨棒与磨盘就成为女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由于这两样东西坚固耐用,可以终生使用。因而被视为女人随身之物,被视为女人身体的一部分,而被随葬墓中。
据大地湾博物馆网站报道,秦安大地湾陶工称,故老相传,古时的陶器由女人制作。前还曾在电视上见到傣族主妇制作陶器的场景。其方法为平地起窑式烧制。先于地面铺架木柴,柴上架置陶胚成堆,再于胚堆外覆稻草,高约一米五左右,直径一米五左右。再于稻草外面涂泥密封。最后于堆下一侧开约半尺大小的小洞,点燃稻草塞入洞中引燃木柴。再于堆上方按一定规律在湿泥上扎出小洞以放烟气。大概烧到次日,洞中再无烟气冒出,表明木柴燃尽。再等窑体降温后,捣破泥层,即可取出陶器。由此可以合理推想,早期的陶器是由家庭主妇们烧制的。因为那时生产力低下,男人必须全力以赴采集渔猎才能供应全家人的食物,没有足够的时间制作陶器,只有待原始农业兴起并有相当的发展之后,社会粮食生产有了较多剩余,才逐渐分化出陶器制作者,转而由男性承担。在陶器时代初期,由于女性在食物加工、制作以及加工器具的制作中承担着决定性作用,没有女性,男性就吃不上食物。所以女性的家庭地位相当高。更由于女性加工食物,主持分配食物,所以对男性有较大的主导权。这可能是某些人认为古代曾经存在过女权社会的原因之一。就一般说来,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综合能力上,女性与男性相比,都处于下风,是不可能获得对男性主导权的。有种观点认为,在采集渔猎,女性以采集为生,食物的保障性大,男性渔猎,食物保障性差,经常要依靠女性接济食物。女性的经济地位因而高于男性,从而主导男性。在狮群中,一般是母狮合作捕猎,雄狮则躲在一边睡大觉。等到母狮们捕猎成功时,雄狮则赶来驱走母狮,独享美味,或者叼起一大块最鲜美的肉块走到一边去享用。从经济地位上说,母狮远高于雄狮,但在社会地位上则低于雄狮。说明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无关。男人在家中之所以接受女人的主导,主要原因是,家是男人休息维持再生产能力的地方,不可动辄就与女人再起纷争,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个你高我低。所以男人在家中养成了油瓶倒了都不扶的惰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任由女人安排。在猴子的社会习性研究中发现,一些猴子找到食物后为避免纷争,会分一些食物给在一旁的乞讨者。可见做出一些无伤原则的退让是避免消耗的有效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生存策略。这是男性在家庭内部表现为顺从女人的深层原因。但这种情况只出现在家庭内部,一旦走出家门,来到社会上,男人对女人拥有绝对的主导权。所谓女权社会是很难存在的。
女人比男人爱吃零食,源自采集渔猎时代。渔猎是一种比较危险的活动,女人参加这些活动,一旦出现伤亡会严重危及整个群体的发展。每一个女性都是群体无可替代的生育力量,没有了女人,一个群体也就失去了未来。女人除了生殖之外,还负责养育子女成人。在其他哺乳动物中,失去了母亲的幼兽一般就意味着死亡,除非它已经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基本的生存技能。人类的情况已经大为改观,但婴幼期的孩子仍然离不开母亲的照料。所以,如果一个正养育着子女的母亲受伤,往往不是意味着一个人的死亡,而是意味着多个人的死亡,母亲自身与其子女都将身处危险之中。“战争让女人走开”,因此成为每个民族的共同原则。所以在采集渔千时代,女性主要靠采集为生,并不时获得群体中男人们的渔猎捕获物的蛋白质供应。由于当时并没有良好的储存运转技术,所谓采集为生,就是一边采一边吃,其实准确地讲就是采摘。女人采摘为生的原因还是因为她们还要照料子女,渔猎活动则不能兼顾子女。只有采摘时才能兼顾自己果腹和照料子女两项活动。这样的两头兼顾的做法也促使女性必须边采边吃。到发明熟食之后,由于植物籽粒需要研磨去掉谷壳才能烧煮成食,石杵石磨加工技术原始,效率低,加工一餐供全家食用的谷物要花费很长时间,再加上整理家务、照料子女、制作陶器、缝制衣服等等,女人可能要终日劳作,加之食物就在手边,所以经常抽空抓一把东西放进嘴里,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吃零食的习惯。有研究认为,饥饿中的人见到食物时,忍住不吃的能力,女人远低于男人,拒绝美味诱惑的能力,女性也低于男性。可见,男女在零食方面的差异已接近遗传差异。常言说“鸟为食亡”,鸟类往往抵挡不住食物的诱惑而上当受骗。我曾比喻男人为兽,女人为鸟,在吃食方面,女人确实具有鸟性。
2009年7月
上文思路散漫,写到最后,远离了擂茶主题,当时没有意识到,现在补写如下。
擂茶的关键在于把各种植物性食料研磨成末冲食。研磨代替了咀嚼,类似现今的水果榨汁,有利于消化吸收。其原因在于,植物细胞包括在细胞壁内,细胞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人的胃液不能溶解破坏细胞壁,吸收壁内的营养成分。尤其是植物组织由各个细胞壁粘合而成,胃液消化食料均是由表及里,表面的细胞不能被消化破坏,食料内部的细胞就不能被消化吸收。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肉块可以被胃液由表及里的逐渐被胃液消化吸收。因此植物性食料必须经过咀嚼磨碎才能被吸收,吃肉则可能狼吞虎咽。擂茶所用植物性食料,茶叶、芝麻、花生、豆米等物均预先炒熟,易于研磨成粉,细胞壁被破坏,加之蛋白质、淀粉等受热变性,容易被热水浸胀胶体化或糊化,因此擂好的茶粉冲入热水就成粥食。
石磨棒加石磨盘研磨谷物除了去壳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打破谷粒坚韧的表皮。谷壳由枯死的细胞组成,实际已经没有多少细胞成分,只剩细胞壁空壳,不能被胃液消化吸收,对于人来说毫无营养可言。另一方面,谷壳原本是保护谷粒的结构,会阻碍胃液消化吸收。因此要研磨去除。谷粒表皮与谷壳相似,也要除去,至少要打破,否则它就会阻碍人们消化吸收谷物。舂大米、碾小米,都是除去谷粒表皮的过程。谷物都是淀粉类食料,其组织细胞均属贮藏型薄壁细胞,内含大量淀粉颗粒。表皮被破坏的米粒在热水中吸水迅速,细胞内含的淀粉颗粒吸水膨胀乃至糊化,最后胀破细胞壁,细胞解体,因此煮熟的米粒能够被胃液消化吸收。因此,擂茶与碾米本质上都是破坏细胞壁,与咀嚼作用相同,只是擂茶是先炒熟再研磨再冲开水,碾米则是先研磨再于水中加热熟化即煮熟。
不论是炒熟还是煮熟谷物,都离不开耐火的灶具,陶器正是祖先发明使用的第一个适用于炒或煮的灶具。在《鼠事三则/老鼠催立文明》http://www.gslky.cn/archives/show/18060124976027.html一文中,笔者曾指出:没有陶器就没有农业的发明,唯有陶器才能有效保存作物种子,否则种子全都被老鼠吃光了,还谈什么农业不农业。现在,陶器更是粮食加工中不可或缺的用具,没有这个加工用具,农业对于人类几乎没有意义。
关于粥食还有更多内容,请见《筷子万岁》。
2018年6月1日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