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筷子万岁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1 12:08:28 | 阅读: 2752

中国人最常用最温馨的问候话:“吃了吗?”,中国人几乎一切一切的劳作都是为“吃”而行动,中国人把那些没事找事、专干些看似没有意义的事情的行为鄙视为“吃饱了撑的”。可见“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头等重要的事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分之一。中国人吃饭离不开筷子,所以本人就从筷子谈起。

中国人用筷子吃饭可能与中华文明的历史一样久远,至少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普遍使用筷子了。商朝末年的贤臣箕子看到纣王用象牙做的筷子吃饭,就认为纣王会更加腐败,已经到了不可救要的地步。象牙筷子贵重无比,当然就要求食物精美异常,从而会更加疯狂地搜括民脂民膏供独夫奢侈糜烂的享受,这样的王朝自然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这是筷子首次被记入文献。

筷子是吃饭时使用的专用工具。我们不必精确地考证筷子出现的年代,只需从商朝末年算起,那么筷子至少己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了,比较起来,西方人直到中世纪才发明了专用于吃饭的刀叉等工具,其历史最长也不过五六百年,而印度人至今仍然用手抓饭吃。可见我们的祖先多么值得自豪和骄傲。

也许有人会说,筷子不就是两根小木棍儿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值得这样大书特书吗?不错,筷子确实如此。但想一想我们自己小时候学习使用筷子,曾经付出的努力;看一看外国人初次看到我们灵活精巧地用筷子夹、挑、刺、拨、搅、翻、切、蘸时那种惊奇的眼光,我们就会领悟到,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决不是简单的事情。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在比较中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发明筷子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方式,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黍(谷子),黍抗旱性强,生长期短,很适宜中国的气候特点,产量比较稳定。在新闻中我们经常看到某地春旱严重,以致于农作物无法播种,由于谷子生长期短,有的品种只需要两个多月就可以收获,所以等到熬过春旱晚一些播种,同样可能收获足以维持一年生计的粮食。至今在中国西北地区农村,谷子一类的作物仍然是农民灾后自救的主要小秋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水平极其低下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选择黍一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是非常聪明的作法。相比较而言,古印度和古埃及人也很早开始农耕生活,但他们所处的地域自然气候远远比我们的祖先优越得的多,气候比较稳定,作物产量高,只要按时播种就有收获,以致于古印度人有些部落为防止部落内的人因为不愁吃穿而变得懒惰,会放火烧掉一部分多余的粮食。总之,我们的祖先选择吃五谷杂粮是迫于变幻无常的气候条件而作出的一种无奈之举。黍类粮食有两大特点,一是颗粒小,二是粗糙的外皮不易被除去。在没有发明石磨之前,我们祖先是可能是将谷粒(小米)捣碎煮粥食用的,而且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节约粮食。据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国营的粥状食物。至今在西北地区还有一种叫做“油茶”的食物,就是用羊油把面粉炒熟,再掺上一些甜杏仁之类的东西,食用时用热水一冲即可。在这里,“油茶”一词中的“茶”就是使用的它最原始的意义。广东人至今把吃早点叫做“吃早茶”,实际上也是使用的“茶”比较接近原始的意义。在湖南口音中,“吃”字读作“恰”,很接近“茶”字读音。这些现象间接证明“茶”原本表示的是一种食物。既然我们的祖先日常食物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用细碎小米煮成的“茶”,吃起来自然就比较费事。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会妨碍茶的流动性,使得吃饭人不能方便地把茶喝进口中,这就是我们理解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的关键所在。

西方人早期的祖先主要是游牧民族,食物是烤熟煮熟的肉块,可能切成小块拿在手中进食。印度人的祖先主要食物是稻米,容易去壳,可以蒸煮成团,同样可能用手抓着是进食。我们祖先的日常食物——茶是粘稠半流质的食物,无法用手抓着吃,吃的时候又往往较热,使得人们很难用手直接在茶中捞食影响喝吸的野菜和树叶。可能有一个聪明的古人顺手取来小木棍儿之类的东西擦净后插入茶中试着把野菜和树叶之类拨入凑近碗边的口中,从而启动了一项伟大发明的历程。这就是筷子的最初形式。筷子最早的称呼是“箸”,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的东西,而不是必不可少的进餐工具。但这时的小本棍儿之类还不能称之为筷子,因为筷子之所以称筷子,最主要的还在于人们必需具有使用筷子的技术,而用筷技术则必需经过刻苦练习才能掌握。我们的祖先发现用小木棍儿之类拨食茶中野菜树叶的方法非常有效之后,就会纷纷模仿,同时也纷纷自觉地提高自己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最后把小木棍儿的数量固定为两根,熟能生巧,在经常使用中,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纷纷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真正诞生了。在这里,本人把筷子定义为两根小木棍和使用它吃饭的技巧,两者缺一不可(筷子离开人手自然不会自己动,但人手离开筷子同样无法像使用筷子那样运动,刚才我做了一个小实验,空手无法作出使用筷子的动作,必须拿上两根小棍儿之类的东西才行,所以说筷子是“两根小棍之类加上使用技巧”的结合体)。这大概就是筷子的发明过程。

筷子有筷子的精神。各位读者不妨仔细体会一下,我们是如何使用筷子的。筷子在我们的手中,与发明它的我们的祖先一样,完全达到了随之所欲的地步,筷子成为我们吃饭时手的一部分,以致于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我们吃饭时,筷子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器物,我们对这种器物的使用必须达到“筷人合一”的地步才有效,这就是筷子的第一个精神——“物我合一”的精神。武侠小说中常提到某人使用兵器必须达到“刀人合一”的地步,才能算是武学高手。追本溯源,正是源自于“筷人合一”。实际上,只要你稍微体留心一下,我们周围处处都是“物我合一”的典型,农民使用农具、工匠使用工具,凡是高手无一不是把工具视为自己身体一部分,视为自己的生命,老农甚至把牛马视为自己家庭的一员,视作自己的朋友。这些都是筷子精神在不同事情中的表现形式。各位读者不妨再考察一下西方人是如何对待工具的,他们总是把自己与外界事物区别开来,对立起来,把一切外物都看作是供自己驱使的东西,绝无个人的精神寄托其中。当你经过这样的对比之后,就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我们自己的血液中浪淌着多么浓厚的中华文明的成分。

有比较才有理解,我们把筷子和西方刀叉之类餐具比较得越多,我们就会感悟到筷子有太多的精神。刀叉的使用不需太复杂的技术,刀子和叉子用起来简洁明了,不用练习,拿起来就能用,就像当今流行的傻瓜相机、傻瓜电脑一样,用现代术语讲,可以归结为“傻瓜式”用具。筷子则完全不同,你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熟练使用,即使请高手指导一个从来没用过筷子的人讲解用筷技巧,哪怕是讲上三年,学生不经过刻苦的练习也同样不会使用筷子,所以中国有句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筷子的使用技巧可以说是无法由别人教授的,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自习式”工具,也是筷子的第二个精神——自习精神。中国的许多古代发明都有这种“自习式”特点,例如毛笔、汉字、书法、造纸术、印刷术、中医、瓷器、独轮车、算盘、精细耕地法、风筝,等等,无一不是自习式的技术(工具)。所以,最简单的筷子是中华文明中自习式技术(工具)发明的典型代表。也许有人会说,自习式技术(工具)不如傻瓜式技术(工具)方便有效。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两类技术(工具)各有优缺点,可以互相补充,许多时候却是无法替代的。虽然自习式技术(工具)掌握起来要费一番周折,但掌握之后就会发挥巨大作用,具有更加广泛的使用范围,不信你比较一下筷子与刀叉哪一个用途更广?更为重要的是在练习掌握自习式技术(工具)的过程中,人们也就不知不觉地进行了一次解决一系列难题的训练。中国人在世界上以善于解决难题著称,与我们在孩童时期就已经过使用筷子的严格的自我训练不无关系,可以说筷子是中国人走向心灵手巧的第一步。

筷子的第三个精神是自省精神,是不怨天尤人而反求诸己的精神。《世说新语》记述一件真人真事,某高官吃饭时有一道用鸡蛋做的美味,蛋滑易动,高官总也夹不住,好不容易夹住一个,刚送到嘴边又被滑脱,落在桌子上,再夹则滑落掉地,高官大怒,抬脚去踩,欲踏碎以泻愤,而蛋却能逃脱,高官怒火中烧,从地上捡起鸡蛋丢入中咬破再吐到地上,最后气极败坏地用脚捻而踏之,口中念念做声:“叫你跑,叫你跑!老子叫你永远跑不了!”看到这里,读者定会笑出声来,我们嘲笑那位高官的重要理由就是,不怪自己筷技不精,反怪鸡蛋狡猾。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已经被深深地打上这样的铬印:当事情做得不顺手、不随心时,我们会反省自己是否自己的技艺不到家?是否自己还不够细心?这就是反求诸己、不怨天尤人的态度。西方人的科学精神是非常客观的,对于生活,西方有一句经典的论述:“世间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我们的祖先却用筷子为我们阐述了更加深刻的道理:只有努力练习,有本事才能吃到饭!

筷子的第四个精神是合作精神。这不用多说,两根筷子自身就是合作精神的形象化阐述。人们使用筷子,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用手指分别操纵两根筷子,使之协调地共同完成夹挑翻拨等动作,如果只有一根筷子,那就只能完成挑眼吃藕之类的简单动作了。合作精神是中华文明中重要的成分之一,也处处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言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我们每个人都自称炎黄子孙,互相承认炎黄子孙,既然是同一祖先传下来的子孙,不用明说,就意味着我们应该互帮互助,互相主动地合作是我们血脉相联的本性使然。与此相对比的是,西方人互称公民,互相之间独立性强,其合作的基础远不如中华民族坚强,互称公民的西方人的合作是出于各自的需要,是被动的,说白了,不过是互相利用而已。

筷子的第五个精神是实用。筷子不需要考究的选料,不需要考究的工艺,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高贵的出身,更不需要精心维护,却能完成餐桌上所需要的几乎一切动作。筷子的实用精神还表现在它没有像刀叉那样明确精准的适用范围,并不严格要求专业对口,只要使用者有兴趣,大有发挥余地。因为筷子己成为使用者手的一部分,手能做的事情,筷子同样能做,手不能做的,你照样可能用筷子去做;只要功夫到家,别人用筷子做到的事情,你绝对能够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你也将能做到。筷子的一切实用都会通过的努力练习化作你心中的意愿,呼之即出,挥之则去,甚至在你需要的时候,不用召唤,它已经到来,为你做完一切之后又悄然而去,方便得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当我们夹起一块美味放入口中细细品尝时,我们有几次意识到筷子的功劳呢?试问天底下还有什么东西能像筷子这样能让人们完全进入随心所欲的境界呢?

筷子精神万岁,物我合一万岁,自习万岁,自省万岁,合作万岁,实用万岁,伟大的筷子万岁!

2005年10月21日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