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则岔石林地貌解说刻文中的两处错误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10 15:43:24 | 阅读: 3241

 psb.jpg

则岔一线天瀑布旁介绍石林地貌成因的刻石。

刻文:则岔石林是岩溶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它是距今约3亿年前因下石炭统的灰岩经岩溶等地质作用形成的,是在沟侧山坡上,岩层节理尤其是垂直节理发育的条件下,经溶蚀水蚀作用切割中,形成的无数锥状、塔状的相对独立的山峰,又经后期多次地质抬升、分化和水流的溶蚀、冲涮,日久天长,形成了壁立千仞、刀劈斧削、鬼斧神工般的“则岔石林”。
则岔是甘肃南部碌曲县三大著名旅游景区之一,以石林地貌和森林、草原等植被为主要景观,具有峨嵋之秀、华山之险、泰山之雄、黄山之奇,令人流连忘返。前天笔者曾游则岔,发现上述刻文有大错误。
上述刻文中有两处错误。其一,“分化”为“风化”之误。风化是地质学术语,指出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物理(风吹雨打冷热变化等)、化学(酸碱变化、氧化等)和生物(地衣、苔藓等附生)等作用逐渐崩解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就是岩石破碎成屑的过程,土壤就是岩石的风化碎屑。分化一般指事物内性质一致的各个部分变得各不相同的过程,也是生物学常用术语,例如细胞分化,指初生时相同的细胞发育为不同细胞的过程;再如林木分化,指在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同一树种相同年龄邻近植株变得高矮粗细强弱大小不一的现象。“风”与“分”读音相近,可能是造成上述错误的原因。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概念却截然不同,不可混淆。无疑,这里准确用词应该是“风化”:一是刻文内容用来介绍则岔石林地貌的形成原因,属于地质学范畴;二是岩石出露地表,表面风化成屑被风吹水冲迁移,尚未风化的大块岩石留在原处就形成了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的石峰,正是则岔石林的形成过程。

其二,“3亿年前因下石炭统”之“因”字为“的”字之误。原文“它是距今约3亿年前因下石炭统的灰岩经岩溶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其含义是,则岔石林是在3亿前因下石炭统的灰岩经过岩溶而成的,简而言之,现今的石林地貌形成于3亿前;“因”改为“的”,原句文意则表明下石炭统的灰岩是3亿年前的,也就是说被岩溶作用雕刻成石林地貌的灰岩本身形成于3亿年前。一字之差,意思大变,马虎不得。于是召集同伴利用自己有限的地质知识解释了一番。说下石炭统的灰岩形成于3亿年前是不错的,因为灰岩属于海相沉积,是海洋中贝壳类或珊瑚类生物死亡后其石灰质残骸沉积海底逐渐被埋覆到地层深处经高温高压胶结岩化而成,3亿年前则岔所在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但说石林形成于3亿年前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石林的形成以岩层出露地表为前提,然后再经岩溶风化作用剥蚀而成,是地质史上非常年轻的事件。形成则岔石林的下石炭统灰岩出露地表是伴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出现的。则岔所在的甘南高原属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部分。大约四千五百万年前,印度次大陆板块由南而北碰上青藏地块,并部分地插入后者之下,导致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隆升一段时间,停止一段时间,隆升-停止交替进行。青藏地块原为海洋,到大约二千万年前抬升为陆地;大约一百多万年前,隆升到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改变了东亚乃至全球气候格局。自距今十几万年以来,青藏高原处于加速隆升状态,使得青藏高原周边,特别是其东缘和东北缘地质活动非常活跃,地震频繁,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则岔石林正是在这样的地质背景下形成的。黄河源头位于青藏高原,也是伴随着青藏高原最近的强烈隆升形成的,其河道原为一串湖泊,随着高原的隆升,湖泊之间被流水侵蚀切割贯通,最后切穿三门硖东归大海形成现在的黄河。关于黄河的年龄,有两个说法,一说形成于一百多万年前,与青藏高原隆升到平均海拔四千米时期相关;一说形成于十几万年前,与青藏高原加速隆升相关。则岔石林属于岩溶风化剥蚀地貌,无疑属于黄河形成之后的事情,否则,没有黄河的搬运作用,岩溶风化剥蚀作用不会如此强烈。因此,则岔石林的形成不过百余万年,绝对不可能形成于3亿年前。不仅如此,凡是称黄河有关事物有数百万年以上历史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上面是笔者当时的解释,记忆不十分精确,大略而已,当时也没有注意到“分化”一词的错误。由于事起仓促,没有能够回忆并介绍更多细节,但能够明确指出刻文中的严重错误,以免同伴以讹传讹,拙愿足矣。
下石炭统灰岩指石炭纪早期沉积经岩化而成的灰岩,石炭纪约处于地质年代两亿八千六百万至三亿六千万年前,当时沉积再经岩化而成的岩层则称之为石炭统。古老岩层位于下方,年轻岩层位于上方。下石炭统则属于石炭纪早期沉积岩。
岩溶指灰岩被水溶解侵蚀的过程。灰岩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相对其他岩石成分容易溶解在水中,因此在长期流水作用下
灰岩会被溶蚀而变化,由此形成的地貌称为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因为最早被发现于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而得名。
节理,也称为裂隙,是岩体受力断裂后两侧岩块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
2005年,笔者写有《青藏高原隆升与白垩纪末陨星》一文,是笔者对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现象的解释,投过几次稿,都被拒绝,被专家嘲笑纯属猜想没有数据基础,也就作罢了,反正笔者不吃地质饭。笔者的地质学知识就是写该文的过程中学到的。2006年,笔者还写有《中华民族的父祖》一贴,算是自己对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河认识的一个系统总结。正是有了这些知识积累,笔者才有自信对前面的刻文说三道四,指正其误。愿朋友们分享,不要在游赏则岔石林时被前面的刻文误导,更愿这篇小文传播到相关部门,及时修改原文,以免贻笑大方!
2017-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