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聚仙阁在哪里?

来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8-06-06 13:28:19 | 阅读: 3866

住在一家旅馆,早餐供应豆腐脑,是笔者的最爱。由老板娘,一个豆腐西施,从一个大盆里盛到碗里,再配上肉沫酱,看着就喜人!吃早餐的人较多,轮到笔者时,前面的顾客就坐在桌边,将两只空碗推到盆旁。笔者有样学样,也坐下来,将两只空碗推到盆旁前面顾客碗的后面。老板娘不知为什么把笔者的一只碗推开,只盛了三碗豆腐脑,然后给前面顾客的两碗里配上肉酱,却指了指笔者的那碗豆腐脑示意什么。笔者莫名其妙。后面一位女顾客点明笔者的豆腐脑上面落有几末香烟灰。笔者声称:“我不在乎那点烟灰。再说那是燃烧消过毒的。”老板娘没有听笔者的解释,反而端盆到了桌子另一角,向盆里倒入汤,像北京炒肝那样的汤,搅起来。然后,忽然抬头说:“现在请大家去聚仙阁吃大餐。”人们一哄而出,奔向目标。笔者也随着人流走向聚仙阁。

来到一座楼的外廊。外廊很窄,只容两人并行,还没有栏杆,似乎是座没有完工的建筑。前面的人忽然折回,称是在邻近的另一座楼上。笔者随流折回。走进一座八角楼,进门踏入类似转门的转笼里。随着转停,前面的人出笼踏上楼梯。待到笔者时,笼子忽又转了起来。笔者猜测可能是出笼时要按什么开关,笔者没有注意前行者们的动作。这样的设计很新颖,很奇特,就是有些多此一举。笔者开始寻找开关,可是笼子四周除了铁栏杆,再不见什么。转到楼梯处,笔者胡乱抓了一下栏杆,笼子没有停,门没有开,反而更快地转起来。笔者急躁中生出些恼怒。笼子越转越快,直把笔者转得天昏地暗,瘫坐在笼底上。不知过了多久,有人在笼外按停了笼子,正对楼门。笼子仍然没有开门,只有上下两个大方格容人钻出钻进。笔者笨拙地跨过横梁从上格钻出。来到楼外才注意到该地景象,原来这是一个旅游乡村小镇,一片农舍栉比,周围不见一人,更无从寻找聚仙阁。

笔者漫逛起来。忽然耳畔传来询问声:“你找什么?”笔者扭头,原来是老同事,老江。老江与笔者共事两年,调离去了别家单位。印象中十多年没见面了。故人相见,分外亲切,急问老江怎么也来到这僻远的小镇?老江指了指身后的院门,说:“这是我的家。你急着寻找聚仙阁?走,我带你去。”

随着老江七拐八绕,穿过窄巷,来到一座出檐阁楼前,门楣上方扁额写着三个金字:指仙阁。全楼不见营业的气象,分明是装修刚完工的样子。老江大惊:“怎么变了?”取出电话一番查询,向笔者解释:“我没有记错,聚仙阁搬迁去了别处,这里盘给了指仙阁。我带你去找聚仙阁。”

随着老江又是七拐八绕,出了小镇,来到一条伸向东北方向的林荫小道路边,老江停下脚步,说:“沿着小道直走,尽头就是聚仙阁。我就不陪了。你没有电话,不方便。这个电话你先用着。”说完,老江留下离去。看了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小道,笔者大怒起来:“我不过想吃碗豆腐脑,用不着换个什么大馆子!凭什么安排我去聚仙阁,又不明说远近方位?!结果搞出这许多曲折。我从早上七点走到现在,才算知道聚仙阁位居何方神地!都到中午了,我还吃个屁豆腐脑!”

一怒致醒,原来是南柯一梦。

梦中惊醒,一直犹豫要不要写出来。如果见梦就写,一生就干不了正事了。前些日子读到一贴网文称,有位作家仅仅自己某晚的床上辗转反侧就写了数十页纸,极尽细节描述之能事,号称量子写作。量子的特性是迅急飘忽,还会互相纠缠,一变俱变,与人的思维活动极其相似。因此,床上辗转一小时,就是一天的工夫也无法如实全面描述其细节。梦也是这样。所以,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无关痛痒的梦,过了就过了,以后也将无所悔恨。赖床思索一通,认为今天的梦值得花时间记下来。数月没有动过笔墨,多数文字都直接在智能手机上写下来,以至于前几天参观展览后留言都不会用笔了。适逢近日手机丢失,生意再捡起笔墨。于是想定,就以该梦润笔了。

人生如梦。笔者的人生恰如今日之梦。最近多次读到网友分享的描述绘写六零后一代人生经历的网贴,极其共振,极其共鸣。在校读书时,受课本的感召,六零后一代个个都想长大做英雄做科学家。出校门后,有的人被体制接受,安排上了各色岗位,能不能通向英雄抑或科学家,不得而知;有的人被体制拒之门外,自谋生路,任劳任怨,英雄抑或科学家的宏愿被供上了心灵祭坛。也有些人被体制安排跨上了通向科学家的台阶,仍然被安排做这做那,与学校老师布置作业别无二致,怎样走向科学家,就像梦里的聚仙阁,只能随着人流跑,一旦掉了队,就只能彳亍独行了。说是走向目标,其实与没有目标无异。笔者二十年前写过一诗,《我的目标》,诗中写道:我的目标,是没有目标……不,不,我只是一只写满希望的风筝在舞!与梦中受困于转笼中的情景相似。因缘巧合,有些人来到了通向目标的路口,却已是梦醒时分,其实心中原本只是想吃碗豆腐脑而已。笔者读过的描述六零后一代的网贴,其情感大致如此。我们无怨无悔地做着,随大流干着,千千万万滴绵薄微力汇成洪荒巨力推动社会翻天覆地,可我们的个人目标却来到了日暮穷途。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笔者的梦缘起近日汇总整理单位论文专辑。网上搜集论文方便简捷,痛绝于社会不了解我们单位一直以来都在忙什么,笔者决心利用新掌握的[超星学习通]汇总这个专辑,推送给社会公众。整理发现,很多论文都是照葫芦画瓢,缺乏原始创新,技术成果不错,但总是难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就像一些低水平的侦探小说,一看开头就猜到了结尾,激不起人们一口气读完的兴趣。根据自身的经历,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三:一是没有学会怎样做科学家;二是没有科学带路人;三是被科学家。学校只给我们装了一肚皮书,装成了知识分子,并没有教会我们怎样利用知识了解世界,理解世界,去发现问题,去归结问题的症结所在。科学研究本质上是这样一个过程:先给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是否属实。也就是说,学校没有给予我们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我们只是一台装满软件而毫无思考能力的电脑,甚至是肉鸡电脑!工作之后,作为科研新手,先是跟着主持人干课题,被安排着做这做那,其实与打工仔无异,晕头晕脑,根本不明为什么这样干而不能那样干。干过几个课题,连追溯课题来龙去脉、复盘的能力都少之又少。试笔写论文,发表之后仍然茫茫懵懵。待到积累起资历,该自己带人干课题时,其实既提不出课题,也对落在肩上的课题心中没谱。也就是说,在主持课题参加课题的过程中,带路人和跟路人都没有意识到带路角色的存在!我们执行的课题大都是某位领导的指示,更多的是某位当权者的安排。这些课题往往是些久攻不克的难点,很宽泛,难以找准着力点。再有一些课题是权威人士的暗示,多属热点问题,很难超越热点领域的先行者,课题做得再漂亮,也难免沦落到为先行者做嫁衣的杯剧。说白了,我们只是被科学家着,在课题提出这个出发点上,是当权者或权威人士代替着我们思考,对科学问题,我们缺乏自己的观察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见识。执行中只好生搬硬套,把别人的东西换个对象、换个地方照做一遍,写成的论文自然就让人一看开头就想到结尾了,罕有亮点可言!总而言之,我们就是梦中被指向去聚仙阁的顾客,待到摸近道时,梦也该醒了。

2017-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