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见识
-
草地上共有十三株刺柏,高过六米,其中九株均在三米高处出现一条腰际线,其线只见于枝冠西侧,东侧不见。腰际线由枯黄梢芽构成。古有京兆尹张敝为妻画眉,今日又谁为刺柏画腰?画眉意在增美姿容,画腰而枯黄其芽又意欲何为?2018-4-11于兰州
-
新梢受冻枯死,还会由休眠的备用芽萌发再建枝冠,其原理在于植物是一种无中心化的构件生物体。动物器官如果坏死,一般不会再生,严重降低个体生存能力,如果坏死的是重要器官,则个体难免一死。因为动物是一种中心化的生物体,多个辅助器官围绕不可或缺的中心
-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链文:北京停车场雪后现近千个“雪馒头”延庆网友解释道,这个停车场的方砖,中间是凹下去的,露出土地,雪落在旁边砖上化得快,落在中间化得慢。文中专家解释:寒潮中,地温下降快,气温下降慢,地表面温度略高于气温,降雪易融化
-
刺槐再生新枝由伤枝同节的副芽萌发而成。另观察到爬山虎同此。国槐和臭椿新生技则萌生于伤枝下方各节,而且顶端优势也比较明显。臭椿春枝多由顶芽萌发而来,个别枝条上端侧芽也可萌发,因此这次雪伤所见景象均为光杆椿技顶着一束黑缨,现观察到伤枝老干上侧芽
-
微信群里,朋友发图问笔者是什么花。笔者不认识。用花伴侣查询,可能是棣棠花。进而查知,棣棠花又称地棠、黄榆叶梅、黄度梅、麻叶棣棠、土黄花、鸡蛋黄花等。看着这些别名,笔者心念蠢蠢,感觉棣、棠二字有些来历,尽管二字是植物名称专用字。网查得知信息如
-
三一二植树节宣传活动现场,曾经与人讨论,柏树的树冠为什么长成塔形而且密不透光,从这一侧看不见别一侧。这种冠型对柏树有什么好处?或许有人注意到题目中的“雪”字。对,答案就在这个“雪”字上。柏树常绿,冬天不落叶,下雪时树冠上会积很多雪。塔型树冠
-
昨日[天命风流]网友QQ询问,春天最先发芽的是柳树吗?网友之问大约缘于前些天拙作《五九六九,为什么沿河看柳?》,其中称柳树春天发芽最早。被朋友这一问,笔者意识到可能原话太过绝对。仔细回忆,虽然没有想起哪种植物比柳树发芽更早,但在兰州至少有迎
-
植树节宣传活动中,笔者很坑了一把同事,提了几个足以难住院士的小问题把从事专业的同事问倒,见前文《柳树小识二则》。俗语说,“别看今天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笔者现世现报,也被坑倒没商量。宣传活动期间,笔者与同事谈起栽培品种串粉形成鬼稻的事件
-
链文:他本是科学家,用60年却成了世界最牛农民,他改变了中国,影响了全世界!听过刘铭庭老先生讲座,也有一点交流。那是十几年前,在兰州大学逸夫馆,当时先生退休不久。似乎什么会,期间临时安排了先生的讲座。实话,笔者对讲座之类兴趣不大,累计下来听
-
早晨赴植树节宣传现场的公交车中,听《朝闻天下》采访国家林业局局长有关植树问题。局座侃侃而谈,宣称要大力提倡使用乡土树种造林。那么问题来了,请问局座:什么是乡土树种?怎么判别乡土树种?杨树应该是我国的乡土树种了,为什么被天牛害得一塌糊涂,更有
-
去年,注意到在兰州附近,柳树多在阳历3月20日前后发芽。想到兰州古时号称边塞苦寒之地,那么,兰州一带的物候期应与中原地区相差很大,到底有多大呢?因而便去翻书,查到《吕氏春秋/任地》记载:“冬至后五十七日菖蒲萌生,菖蒲是百草中最先萌生的,这时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朝诗人李绅的这首悯农,浅白通俗,寓意深刻,脍炙人口,千古传唱。刚见朋友分享儿童版的诗配画,试着模仿王建的“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句式断句,以搏一笑。不料翻出一大新意。锄禾日,当午汗
-
刀剑有鞘,为的是保护利刃不损。据考古发现,在旧石器时代,欧洲先民总是集中一处加工石刀和石箭头,然后带往狩猎场围猎猛犸象。石刀石箭体量不大,不可能单独携带,一般会集中携带。石刃石尖脆弱,互相碰撞难免受损。考古学家因此推测,先民一定会用兽皮之类
-
洒水前麦苗伏地萎蔫状貌洒水约四小时后麦苗萎蔫仍旧,叶面仍见所洒水珠。早晨进办公室注意到桌子上留存观察的大麦发芽试验幼苗全部倒伏如泥委地,心念微澜,便喷壶洒透水观察幼苗变化。至中午幼苗仍不见一株雄起,说明幼苗发生了永久性萎蔫。大前天下班时曾给
-
分享视频:天寒地冻的东北农村,5个大男人围着一头猪昨晚,夫人看到这个视频,笑个不停:“猪头上被纤维袋子套住,一下子就懵圈了,不跑不动,任凭人把它抓住捆起来,连叫都不叫一声。”听妻这样说,也凑到手机前要看,不料放送结束,换了另一个视频。于是央
-
前天路过柳下,同伴提起话头:“是我看错了,还是确实真的?这些柳树好像比冬天有了一点变化。”笔者接话:“你是对的。比起冬天来,柳条像是染了淡淡的黄绿色。这是因为柳芽开始膨大的缘故。现在,你可以看到高处柳条上的芽子,而冬天这是几乎看不到的。俗话
-
很明显,上图中的“猫”字不是规范字,用在店名、商标、铭牌中不会产生歧义,即使被人认识不出,也不影响其作为标识的意义,只要人们见到就知道是与别家不同的新一家就够了。但这样的字不能用在书面文体中,否则一旦被认识不出,又没处查询,就将严重削弱文体
-
见到“良种创制基地”的提法,笔者很感意外,质疑:“只见过‘良种创新’,怎能说‘良种创制'?良种不能被创制。”对方回答:“有人这样说。这是新提法。”笔者:“不能因为新,我们就跟着说。以免以讹传讹。”对方分辩:“已经有很多这样的说法,不
-
中午上街,跑了一个半小时,正事没有做成。原本不用跑这一趟,因为一根筋害自己演了一出英雄小白跑。曾经设想使用透明材料封盖盒口以便观察盒内情况,先后设想了玻璃、透明塑料板等材料,甚至买过一种精致的透明塑料盒,感觉用起来都很麻烦。想了半年有余,才
-
报告会上,幻灯片中见到“科技大棚车”,感觉怪怪的。主讲人报告结束,大家发言交流,笔者忍不住指出这一点。主讲人笑:“没注意,拼音敲字搞错了字。应该是帐篷的‘篷’字。”直觉上看,在窝棚和帐篷、棚车和车篷等相对应的用词中,“棚”和“篷”字表示的东